在追逐文明的路上,汕尾創新提出要市、縣、鎮、村四級聯創,不讓一片區域、一個市民掉隊。為實現這一目標,汕尾市實行市領導、市直單位和市級以上文明單位掛駐幫扶鎮街、村居文明創建制度,并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強對基層文明創建的組織領導。作為基層文明創建工作的“細胞”,鄉村和社區成為城市文明創建工作的兩面鏡子,最直接地反映著一片區域、一個市民的文明之風,南方+記者帶您“照一照”。 村風村貌煥然一新 新港街道前進村是汕尾的一個傳統漁村,村民的祖祖輩輩均為漁民,長期生活在海上,生活習慣和衛生習慣相對落后,導致該村臟亂差情況較為嚴重。自汕尾市領導和市直(含駐汕)單位掛駐幫扶村里的文明創建工作以來,村內衛生死角、垃圾投放黑點、違規停放、廣告涂鴉、亂擺攤檔等整治力度不斷加大,三線整治、穿衣戴帽、亮燈工程等改造工作相繼開展,令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為實現從外到內的“翻新”,前進村還通過設立宣傳欄、派發傳單、進村入戶、一對一談心勸告等措施加強宣傳教育,提升村民的文明素養,并鼓勵村民加入漁歌隊,樹立村民的文化自信。2018年10月,“漁歌里說——我唱漁歌給黨聽”廣東省汕尾市漁歌專場登上北京民族劇場舞臺,汕尾的漁歌文化名片被擦亮。 社區生活舒心暖心 走進市區鳳山街道鳳翔社區,以媽祖文化、宗祠文化、紅色文化為主題打造的手繪畫廊讓人眼前一亮。自掛駐幫扶基層文明創建工作開展以來,鳳翔社區換上一件又一件“新衣”。先后修建了7條巷道的地下水溝和路面,并更換了自來水管;每日清掃巷道兩次;拆除占道鐵皮屋和違章建筑2處;整治占道花盆、鐵欄、破舊雨蓬等100多處;安裝路燈130多盞……一個干凈、整潔、有序的社區畫卷正徐徐展開。 社區里不但有舒心的居住環境,還有暖心的志愿服務。在市區新港街道海濱社區,300多人的志愿者隊伍穿梭在大街小巷,為民眾排難解困;“老大媽”巡查隊隨時隨地對不文明行為進行勸導,讓創文意識入腦入心;社區法律顧問為群眾提供法律援助、化解矛盾糾紛;衛生服務中心開展多次“關愛老年人,義診到社區”活動,宣傳醫療保健知識……文明之花在社區落地生根,市民不出社區就能享受到優質的便民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