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網訊 (全媒體記者/劉懷宇 通訊員/穗國規宣)廣州大學城將在現有的基礎上繼續向南擴張46平方公里,安置國際校區、暨大校區、廣醫校區二期三大新校區4.7萬名學生。近日,廣州市規委會會議審議通過了廣州國際創新城南岸起步區西南片區及科教項目控制性詳細規劃。這個新校區將借鑒國際著名大學的開放式校園空間設計,校園和街區融為一體、形成“產學研城”一體化發展的新模式。 擬打造國際一流教科新區 占地18平方公里的大學城目前已經和北面的生物島、南面的創新城南岸區共同形成了一個總面積73平方公里的廣州國際創新城。目前大學城、生物島已經基本建成,而總面積為46平方公里的創新城南岸是未來的重點建筑地區。 2013年8月,創新城南岸起步區控規經廣州市政府批準,以金光東大道為界,分成東西兩區:西區總面積7.7平方公里,主要有思科智慧城、國際校區、暨大校區和科創綜合組團。東區總面積4.94平方公里,主要有廣州醫科大學一期(已建成)、二期(計劃擴建用地)。 本次規劃是對創新城南岸起步區的控規進行深化調整,保障國際校區、暨大校區、廣醫校區二期落地,為建設國際化一流大學校區奠定基礎。同時,規劃還要實現預留未來創新產業的承載空間,增加科研和配套服務用地,落實番禺區村鎮安置需求。 新規劃提出打造國際一流教科新區的目標,借鑒耶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的經驗,探索融入城市的開放街區式,功能上延續現行的科研教育,與大學城共同形成產學研城一體的新型科教社區,教育科研居住配套等功能融合發展,形成“產學研城”一體化發展格局。通過交通優化與周邊路網銜接,形成小街區密路網的交通體系。 國際校區組團擬引入10個學院 待安置的三大校區將形成三大組團。其中國際校區組團用地面積114公頃,建筑面積140萬平方米(其中教育科研建筑面積90萬平方米,配套功能建筑面積50萬平方米),預留綜合發展用地3.15公頃,綠地面積16公頃,路網密度9.5公里/平方公里,設置7處基礎設施,包括小學幼兒園變電站垃圾壓縮站公交站;建筑高度以40—60米為主,局部80—100米。 該組團擬引入10個學院、容納2萬名學生,整體劃分為若干個小街區組團,每個用地面積2—4公頃,教育科研共23個街區,教育配套7個街區。學生宿舍的高度控制在12層左右,教學建筑控制在7—9層,公寓和科研商務則分別為16—18層和16—24層。 暨大校區組團可容納1.7萬名學生,計劃在廣州建設新絲路學院和暨大伯明翰大學聯合學院,總用地面積118公頃,建筑面積118萬平方米,綠地面積20公頃,路網密度9.5公里/平方公里,6處基礎設施,包括小學幼兒園變電站垃圾壓縮站公交站。 廣醫校區組團及安置區中,廣醫一期用地37公頃,已于2014年投入使用,現有在校學生6000人,本次規劃調整后二期用地29公頃,校區總用地67公頃,總建筑面積47萬平方米,可容納1萬學生。廣醫安置區則主要用于安置番禺區本項目的被征拆村民約220戶,由番禺區政府在建設公寓式安置區;用地性質為村民居住用地,用地面積6.67公頃,總建筑面積16萬平方米。 除了三大校區組團,新規劃還增設了科創綜合組團用于服務三大校區、預留產業功能。該組團用地面積261公頃,其中生態廊道約105公頃,建筑用地156公頃,總建筑面積240萬平,設置集中綠地面積15公頃,路網密度9.6公里/平方公里,用地性質為商業商務科研居住混合。 將引入地鐵12號支線 交通系統方面,新規劃將在創新城南岸區設置四橫七縱骨架道路系統,四橫為濱河路、南大干線、興業大道、金山大道;七縱為南沙港快速、市新路、南村大道、金光西大道、金光東大道、新造路、新化快速。未來還將對現有道路興業大道、金山大道、市新路進行拓寬,由雙向四車道提升為六車道,另外實施廣明立高速和南沙港快速、新化快速的立交工程。 該區域目前已經有地鐵7號線和4號線,未來還將引入12號線支線(大學城北—展貿城,全長16.5公里,設站10個),新增2條創新城新型公交(全長15.8公里,設站18個),起步區內站點600米服務半徑覆蓋96%用地。 綠地系統方面將本區域的西南片三個組團和東北區一個組團增加綠地26公頃,使創新區南岸起步區綠地總面積204公頃,占規劃范圍16.24%。此外,未來還將結合暨大現狀水系和國際校區方案,實現水系東西向貫通,通過編制河涌和濕地專項規劃,確定河涌寬度線位及流向,建設生態友好的海綿城市。 根據番禺歷史文化資源普查成果,規劃范圍涉及4處古樹和3處區登記不可移動文物,其中廣醫二期內4處古樹建議下一步結合校園的修規方案設置古樹公園等方式進行原地保護。規劃建議對彭敬南、彭碧嚴、彭振禺墓,黎炎孟烈士墓,思賢李氏宗祠采取原狀修繕及外部環境綜合整治等方法進行保護和修復。 ■專家建議 各校區應各自設計避免雷同 在專家討論環節,市規委會委員袁奇峰表示,早年大學城的建設對于廣州非常重要,捍衛了廣州高等教育的中心地位,不過總結大學城的建設經驗,各個高校只是空間上合并拼湊在一起,彼此之間沒有融合形成化學反應,這次創新城南岸區的設計里注意到這點,力圖讓各個校區進一步融合,希望后面每個校區能夠各自設計,做得各有特色避免雷同。 委員孫一民則提出,建議在項目中留足各個校區的彈性發展空間,不要限制得太死。而委員李郇則指出目前各個校區的公共空間串聯還是有欠缺,看不出互相之間的聯系,建議在后續的整體慢行系統中加強串聯。委員陸原也同意這一判斷,指出生物島—大學城—南岸區的聯系還不足,目前的南大干線是快速路,功能上沒有起到串聯作用。委員王世福則建議在規劃中提出各個校區的連接性要素才解決這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