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歲的他,每天早上6點起床打30分鐘太極,早餐是一塊面包,加少許核桃葡萄干。早上從家中步行3000步至辦公室上半天班,中午再步行3000步回到家中。 自己上班時,今年83歲的老伴則去買菜,老伴管做飯,他管洗碗,周末他會和老伴到家附近的商場逛逛。 凝結畢生力量制造核潛艇:無聲,卻有力 這位91歲高齡的老人,就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某研究所名譽所長黃旭華,是我國第一代核潛艇總設計師。 黃老現在的辦公室——十幾平方米的地方,堆滿了各種資料。 這些文字、數字,凝結著黃旭華畢生心血。“我現在就是要把我所有的研究整理好,奉獻我最后的力量”,黃旭華說。 上個世紀50年代,他響應國家號召,參與核潛艇研制,隱姓埋名30年。黃旭華其人就如同他的作品——深海中的核潛艇:無聲,卻有力。 我這一生屬于祖國,無怨無悔 去年10月,中國首檔青年電視公開課《開講啦》特別策劃了“國之脊梁”主題系列節目,其中一期邀請了黃旭華。主持人撒貝寧說,這是他聽過最震撼、最讓人心情無法平靜的演講。 為什么讓人震撼?這得從上個世紀50年代末說起。那時,新中國想要造核潛艇,而前蘇聯拒絕了技術援助的請求。毛主席說出了一句驚世名言:“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隨即,黃旭華等一批技術人員毅然拋棄優越的城市生活,匯集到了偏遠的遼寧葫蘆島。 當時的遼寧省葫蘆島,環境十分惡劣。“那個地方一年刮兩次七級大風,一次刮半年”,黃旭華笑著回憶說。 然而,惡劣的自然條件還不是最大的困難!最大的困難是,大家不知道核潛艇長什么樣。 早期核潛艇的海量數據,居然是用算盤算出來的 沒有人知道核潛艇長什么樣子。于是,黃旭華就和大家一起從雜志里大海撈針,用零碎的核潛艇相關資料,分析匯總出它的模樣。他們還作出了一個讓世界震驚的決定——把美國分三步走完成的“水滴型潛艇”,在中國一步完成。 正如黃老的學生,719所型號總師殷洪所言,在當時,這樣的決定是非常需要魄力和勇氣的,非常不容易。 如今,大家可能無法想象。但是在當時,由于中國的技術條件實在太差了,制造核潛艇過程中那些海量復雜的運算,技術人員只能靠噼里啪啦的算盤打完;那些必須精確到小數點后兩位的部件配重,他們只能靠一臺磅秤來一個個零件稱。 當時國內還沒有手搖計算機,黃老在采訪中介紹,“每一組數字由兩組人計算,獲得相同答案才能通過。常常為了一個數據,我們會日夜不停地計算,爭分奪秒! 至今,他還珍藏著一把北京生產的“前進”牌算盤,這把算盤陪伴他度過了無數個日日夜夜。“毫不夸張地說,我國第一代核潛艇的許多關鍵數據都是出自于這把算盤”,黃旭華笑言。 加班是常態,黃旭華辦公室的燈總是亮到最后 “葫蘆島的生活比較困難,糧油都限量供應。我們每天吃完晚飯后都自覺地回到辦公室加班。有時加班晚了就會又困又餓。每次我們回去休息的時候都能看到黃院士的燈一直亮著,它什么時候滅的我們不知道,但第二天早上黃院士和我們仍然一起來上班”,黃旭華的同事、研究員曹志榮說。 功夫不負有心人。黃旭華和同事們僅用10年時間,走過了國外需要幾十年才能走完的路。1988年,中國第一代核潛艇首次深潛試驗,黃旭華又親自率隊進艙,向極限深度一米一米發起沖刺。這是一項非常危險的試驗。美國就曾遭遇失敗,160人葬身海底。 “作為一個戰士,隨時隨地為國家的尊嚴、為國家的安全獻身自己,‘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那種雄壯威武、信心慢慢地唱這個歌踏上我們的試驗之路”,黃旭華說。 終于,試驗成功!“當潛艇浮出水面的時候,我很激動,我沒有哭,但我滿臉都是淚水”,62歲的黃旭華,抑制不住激動的心情。隨即賦詩:花甲癡翁,志探龍宮。驚濤駭浪,樂在其中! 中國太弱了!小少年放棄學醫,立志救中國 14歲時,黃旭華辭別雙親,前往遷廣東揭西山區的聿懷中學求學。當時日寇入侵,飛機常在教室上空盤旋。上課成了打游擊,飛機來、師生跑。后來,學校被迫停辦一學期。 這個年輕人開始思考:為什么日本鬼子那么瘋狂,想轟炸就轟炸,想殘殺就殘殺?為什么中國老百姓到處流浪,家破人亡,妻離子散?為什么中國那么大,卻連一個安下心來讀書的地方都沒有?想來想去,他得出一個結論:中國太弱了,弱國就要受欺凌。 我不學醫了,我要學航空,學造船,我要科學救國!學航空制造飛機,保衛我們的領空;學造船造軍艦,保衛我們的領海! 隱姓埋名30年,愧對家人無愧國家 黃旭華,一輩子獻身中國核潛艇事業。在黨和國家需要他的時候,他舍小家,報國家,深深影響后人。 1958年,黨和國家提出研制核潛艇時,黃旭華毅然投身。因為保密要求,對于工作內容,對家人只字未提。 “他在1958年離家一年沒有回來,我不知道他干什么,但是我從來不問。我理解他的工作性質。黨派你去哪里,你就需要去哪里。這是應盡的義務。我們不問也不會怨”,黃旭華的夫人李世英說。 夫人李世英能理解。但是遠在廣東的雙親和兄弟姐們并不明白他的工作。直到1987年,母親收到一件從武漢寄來的郵件。寄件人是黃旭華。信中是一本《文匯月刊》,其中一篇報告文學《赫赫而無名的人生》,比較詳細介紹了中國核潛艇總設計師的人生經歷。 心中郁積多年的疑問,終于有了答案。老母親召集子孫,只說了一句話:三哥(黃旭華)的事情,大家要理解,要諒解!知兒莫若母!母親這句話傳到黃旭華的耳中,黃旭華哭了。 1988年南海深潛試驗,黃旭華順道探視老母,95歲的母親與兒子對視卻無語凝噎,30年后再相見,64歲的黃旭華已雙鬢斑白。“一直到現在為止,還感覺很內疚。我很想我的母親,”黃旭華對記者說。有人問黃旭華,忠孝不能雙全,你是怎么理解的?黃旭華回答:對國家的忠,就是對父母最大的孝。 44歲的女兒,第一次走進父親的辦公室 因配合采訪需要,44歲的三女兒黃峻,第一次走進父親的辦公室!皩τ诎謰尩膯挝欢裕沂峭馊肆。小時候在所里長大,也許我還覺得自己是這個院子里的人,但由于我工作到外面去了,就是個外人了。這里是保密的地方,我是進不來的”。 “小時候我們只知道爸爸經常出差,不怎么在家里,不怎么在武漢。但是,至于爸爸具體做什么,媽媽總說這是大人的事,小孩不要問。所以我們也就不打聽”,三女兒黃峻說。 “奶奶去世的時候,爸爸都沒能去送最后一程”,大女兒黃燕妮說。 如果一切重來,我的選擇也不會變! 愧對家人,卻無愧于黨和國家。在那個一窮二白的年代,中國擁有了自己的核潛艇。30年時間里,黃旭華主持組織了多項重大技術攻關。在他的引領下,中國核潛艇研制團隊老、中、青三代梯隊接續有力。 “如果一切重來,您還愿意隱姓埋名30年研制核潛艇嗎?”采訪中,記者問黃老!安粫。科學報國是我的夢想!黨把研制核潛艇的任務交給我,讓我有機會實現夢想,兌現入黨時的誓言,我就要為黨和國家流盡最后一滴血!”黃旭華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