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戰爭爆發后,盟軍在遮浪半島的施公寮角設立無線電臺,派來2名美國人及1名翻譯。盟機根據電臺發出的信息,數次命中了汕尾灣外后江澳等處的敵艦目標,干擾了日軍封鎖汕尾海域的戰略部署。1943年12月20日,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宣布成立。1944年6月以后,美軍在太平洋逐島作戰,屢戰屢勝。日軍預料到美軍下一步的戰略意圖,可能在中國東南沿海汕尾地區登陸。于是制訂了對美軍作戰的《勢號作戰計劃》,決定搶先占領汕尾港,防止盟軍在海陸豐沿海登陸。同時打通華南沿海交通線。 1945年1月,日軍根據情報認為美軍在南中國的登陸點,主要是碣石灣,紅海灣以至大亞灣海岸。為了預防美軍在這一地帶登陸華南,與在中國大陸的抗日部隊上下夾攻日軍,以及為維護其在大陸撤兵的退路,日本決定派大兵團占據這一戰略要地,在汕尾開展防御美軍的軍事活動。執行這一戰斗任務的南支派遣軍,共約3.5萬人。于1月初旬從湘桂邊境出發,經桂、梧、廣州等地,輾轉多時到達惠陽稔山圩。進軍汕尾地區的104師團,內轄(劍)、(梅)、(風)等部隊。師團長為(風)9875部隊司令部的末藤中將。104師團統轄的兵種:有步兵108聯隊、137聯隊、161聯隊,還有野炮兵104聯隊,工兵104聯隊,輜重兵104聯隊等。其部隊編制是:每個聯隊分三個大隊,各個大隊分為四個中隊,中隊下設小隊。聯隊共有十二個中隊的兵力。1月21日晚,日軍海陸并驅:陸路由步兵第108聯隊第1大隊和第3大隊的步兵1000余名,騎兵大隊的騎兵600名,分別從稔山、吉隆等出發攻占海城;翌日第2中隊占領汕尾港,第4中隊占領馬宮港和可塘圩。傍晚,日第3大隊經過戰斗后沖入陸豐縣城。海路由137聯隊步兵100余名,乘戰艦從港口開赴龜齡島,協同該島偽軍于23日晚偷登捷勝、田墘海岸。1月29日下午,日本104師團主力壓境而來,開進汕尾地區。直至月底,日軍后續部隊已全部完成了占領海陸豐的戰略任務。其中步兵第108聯隊占領田墘、捷勝、遮浪和陸豐東部地區,步兵第137聯隊占領汕尾、鲘門、東涌、馬宮、平海所城一帶,步兵第161聯隊占領海陸豐的交界處。接著104師團司令部對汕尾全境進行了防御美軍登陸的戰略部署,布置了如下三道防線: 第一道防線從大德港的山邊城起至長沙灣的鎮海城(城仔)止,沿線定點于大德嶺、大坪山、落山虎、寶樓山、馬蹄嶺、新地山、大嶺鼓山、烏石蓮等地,構筑洞窟式的防御工事。在這道防線的西段(紅海灣東北岸),駐有137步兵聯隊,聯隊總部設在竹圍圩。防線中段(寶樓山)駐扎富士部隊(劍),該部配備官兵430人,戰馬16匹、步槍180支,機槍數挺,無線電臺一部。防線東段(碣石灣西北岸)駐守108步兵聯隊,聯隊總部設在黃崗嶺。在第一道防線前面的海岸線上,除在汕尾至落虎山陣地駐扎步兵第137聯隊第10中隊以及野炮兵第104聯隊,還部署了兩支漢奸隊伍,即駐防江牡島的日偽43師第1團,團長彭志強,兵力約230人。以及駐防龜齡島的日偽中國獨立海軍警備司令部(反共救國軍),司令凌炳權,副司令余少廷,轄下四個大隊,二個獨立中隊,兵力約800人。日偽軍在碣石灣、紅海灣及大亞灣的海岸上構筑防御工事和哨所,配合日軍艦巡守海防線,控制?,發布軍情信號,預防美軍登陸,成為日軍第一道防線的前哨。 第二道防線,自海陸豐交界的法留山起至大嶂山、將軍山一帶止。修筑戰壕碉堡等防御工事,派駐日161步兵聯隊。聯隊總部設在烏面嶺。轄下第3大隊駐大嶂山,第2大隊駐法留山。后又派駐野炮兵第104聯隊第3中隊,在法留山、烏面嶺、大峰山構筑陣地。日軍野炮兵第104聯隊第二中隊在陸豐海甲山、烏帽子山、石徑山等構筑陣地。 第三道防線,從海豐的蓮花山起至塔尾湖、龍須徑一帶止,由137聯隊第1大隊分兵把守。 2月9日至3月底,又派駐104野炮聯隊(直轄部隊)本部以及轄下的4、5、6中隊。野炮聯隊部設在蓮花山,在公平、塔尾湖兩個據點中間構筑野炮陣地,在五獅埡修筑飛機場,準備停泊飛機和進駐17名航空隊員。同時日軍輜重部隊在海豐老車站設立陸路運輸站,配置汽車55輛和駕駛員60人。此外,還在第一防線左右翼的平海所城和神泉港派駐129師團和130師團的主力。2月17日,日軍司令部發現還有防守空白,于是派出第137聯隊第1大隊移防到鲘門附近構筑陣地,大隊本部亦從蓮花山遷進鲘門港。其下屬第3中隊駐南山宋存庵,第4中隊駐楊古林,第1機關槍中隊和運輸部隊駐圍嶺頭,以此防止盟軍部隊從東西兩翼登陸,對第一防線的薄弱環節進行側面襲擊。 日軍將這三道防線自詡為“馬蹄形堡壘戰術”軍事網絡。2月13日,鈴木師團長抵達海豐后,師團司令部從汕尾遷到海豐縣城東笏星云樓,由(風)部隊的松網中尉率步兵100多名警衛。同時,政務部、陸軍醫院、野戰倉庫等均分別設在城郊的南門湖別墅、名園、埔下等處。(梅)部隊的防地司令部亦由碣石觀音山內遷。這條弧形的防線,連接著師團的政治、軍事活動點——汕尾港、海城,成為這支防守部隊的指揮中樞。負責各兵種的將佐計有:參謀員佐藤大佐,野戰炮兵(工兵)的小林大佐,騎兵的野田中佐,步兵的松網中尉、三田中尉等,經理部的內田中尉,憲兵隊的三田中尉,情報所的方田中尉,守備隊的長谷少尉,還有復興海陸政務班的主管金子博。 1943年12月,廣東省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成立后,惠海行商自衛隊組編為東縱海豐獨立隊。中隊長張建南。駐在地大安峒,沿途保護商人貨物,并向商人征稅,所收大部份稅款上繳海陸豐縣委作為經費。1945年2月,為擾亂日軍在海陸豐的戰略部署,打通同盟軍援助抗日后方的運輸線和登陸點,中共東江縱隊派出獨立第4大隊挺進海豐大安峒。旋以獨4大隊為基礎結合惠海行商自衛隊在大安峒成立東江縱隊第六支隊(簡稱東縱六支)。支隊長葉基,政委鄭重。轄三個大隊,第一大隊長韓捷、政委韓藻光;第二大隊長吳海、政委黃秉;第三大隊長張建南、政委姚山。支隊部設政治處(郭堅負責)、參謀處(黃顯群負責)、后勤處等;莺P猩套孕l隊改編為東縱六支海豐獨立大隊,代號火球。張建南任大隊長。轄1個中隊(連)120多人,朱連房任連長,代號“天狼”。東縱六支執行以山區為根據地,大力發展平原武裝斗爭的方針,隊伍的壯大極為迅速。至1945年5月,除六支隊主力外,各區成立了救鄉自衛大隊。全部武裝已發展至2000多人,活動于海陸豐和惠陽東部等地區。6月,東縱六支黨委和海豐縣委在大安峒成立海豐縣民主縣政府,選舉吳棣伍為縣長。根據當時的軍事政治情況,六支隊為了積極開展對敵斗爭,以第一大隊活動于公平、黃羌、惠陽、高潭、新安、布心及蓮花山周圍等地;張建南率領第三大隊在赤石、鮜門、小漠一帶活動,采取游擊戰術,保護東縱六支大本營的安全;吳海則率第二大隊(獨4大隊)南下挺進敵占區,開辟新戰場,機動靈活地轉戰于流涌、汕尾、可塘、赤花等地。據東縱六支當時發布的戰報,1945年3~7月,抗日隊伍主要打了如下勝仗: 3月3日,汕尾日兵11名配輕機1挺,步槍10支,由大化山出動,經溪角山、沙港到石頭村搶掠。另一批日兵21名配輕機一挺,步槍20支,經徑口、船塢到青坑圩,欲在該處召集保甲長會議。我六支隊聞訊即派出小隊20人,配輕機1挺,步槍12支,配合沙港民兵截擊敵人歸路。當布置停當時,日軍已向赤花推進。六支隊員4人配合當地民兵,于敵迫近赤花村時即行迎擊,敵據田畦抵抗。獨4大隊和當地群眾將敵三面包圍,敵人無法逃脫,仍據田畦反抗。六支突擊隊員勇敢地躍至距敵人30米處,拋出手榴彈轟擊,卒因手榴彈不響,機槍又發生障礙,無法消滅日軍。戰斗堅持了30分鐘。獨4大隊聞日軍增援百余人趕來,始從容退出戰斗。此次戰斗擊斃敵兵3名,傷5名。六支隊員犧牲2名。 3月5日,日軍馬隊20多騎,從惠陽(現屬惠東)途經海豐赤石。東縱六支自衛大隊和赤石自衛隊共40人,登陂仔嶺伏擊。日軍至新徑橋即遭迎頭痛擊,不支逃遁,張建南率隊員乘勝追擊。是役繳獲戰馬8匹,打死2匹。擊斃日兵2名,俘虜2名,繳獲步槍2支及軍用品一批。 3月8日,六區委事前獲知駐可塘日軍一個排竄犯流沖圩的情報,即刻匯報上級,中共六支領導部署吳海大隊和縣救鄉大隊從南涂開往流沖渡口截擊,并發動茅鋪等村群眾手持土槍、土炮和尖串配合,鳴鑼吹角助戰。早晨,果然駐可塘日軍40多人,配輕機槍2挺、步槍20余支,在濃霧下分乘六、七艘橡皮艇準備渡過東溪,進犯青坑墟搶掠糧食。六支獨4大隊中隊長鐘通聞訊從南涂跑步到流清渡口伏擊,立即帶領輕機槍班架起機槍發出點射,打翻了駛在前面的橡皮艇,日兵隨艇被激流卷走。雙方激戰一整天。至夜暮日軍潰敗竄回流清渡口過河時,日40多名援軍趕到,獨4大隊已安全撤回。是役軍民夾攻,共斃敵9人,傷敵12人。 3月17日,日軍20余人帶著輕機槍步槍等武器,由梅隴據點到水口村搶糧,與六支派出的海豐自衛隊30多人遭遇,立即發生戰斗。六支偵察隊員當場擊斃日搜索兵1人,日軍聞槍聲甚為慌亂,急忙登山占領制高點。自衛隊員追尾向之開火數發,敵增援馳至,自衛隊員從容撤離戰場。 (圖:日軍列隊占領民國海豐縣署) 4月,10多名日兵劃小船沿黃江至渡頭圩附近鄉村搶掠。中共救鄉大隊偵悉后即在友沖山設伏,并派短槍隊將敵汽船弄走。日兵遭痛擊后急欲退卻,但已無艇可逃。除1名游過河逃脫外,余均被擊斃。救鄉隊繳敵步槍十余支。同月,日軍運輸隊從公平經高潭運輸貨物,遭到六支第5大隊一部和自衛隊在佛子凹的伏擊。在韓健政委的指揮下,斃傷敵多人,打死軍馬1匹。 5月20日,駐扎紅草蟹頭村的日軍乘兩只木船在聯安三江古廟停泊,8名日軍帶著一名翻譯登岸到白町村搶掠。六支天雷隊聞訊趕到三江古廟,將日軍木船移走,斷掉日軍的退路。然后埋伏在廟旁紅樹林內和優沖鄉北社村兩處形成布袋,耐心等待日軍回返。響午,日軍強迫村民挑著搶來的財物途經優沖鄉北社村,首先遭到天雷隊和當地群眾的伏擊,當場打死了1名日兵。其余日軍丟下所有財物和挑夫,在天雷隊和當地群眾的追擊下,狼狽逃到三江古廟泊舟處找不見船只。大驚失色之下,又遭到埋伏在紅樹林的天雷隊員的夾擊。只好跳進彎曲的港汊和紅樹林中,在深沉的夜色中,不是被打死就是自行溺斃。僅有1名逃脫回日軍據點。22日下午,100多名日軍氣勢洶洶地乘船抵達三江口,上岸包圍圓山鄉。發現弄錯村莊就地住了一宿。23日清晨日軍再包圍優沖鄉,由于大部分村民已經先行轉移,日軍撲了一空。將怒火發在村莊上,放火焚燒民房,使優沖鄉陷入一片火海中。然后日軍狡詐的假裝撤走。有些躲避不遠的群眾看見日軍走遠,就貿然回鄉救火,慘遭事先已隱蔽在村后豬腰山的幾十名日軍開槍射殺。這次優沖慘案,共有4人受傷,22人被殺害。被焚毀的房屋200多間。 5月底,一區救鄉隊截擊日軍從汕尾開往海城的汽艇隊,繳獲汽艇一艘和艇上所載的軍用物資。同月,駐海城日兵4人到附城東笏山溝村騷擾,該村幾位農民假意設酒宴招待他們,乘其酩酊大醉之時,將4名日兵殺死,奪取4支步槍參加一區救鄉大隊。 6月4日,東縱六支吳海大隊乘日軍兵力空虛時襲擊赤石,斃傷日兵30余人。國民黨在惠陽的地主武裝陸如鈞、賴耀庭部,竟集結300多人進軍赤石援助日軍,途中遭到中共東縱主力部隊和救鄉大隊的猛烈攻擊,陸賴部潰敗而逃。 6月7日,鐘超武守備部隊糾集惠陽和梅隴地區反共武裝陸如鈞、賴耀庭、曾廣聘等部400余人,分三路進攻中共抗日基地大安峒。東縱六支主力分頭抗擊,在黃山洞展開戰斗,致敵死傷多人。 6月13日,龜齡島日偽海軍第4大隊第10中隊100人,到赤坑京溪埔向抗日民主政府第2救鄉武裝大隊繳械投降。 7月間,龜齡島日偽海軍第5大隊205人到赤坑嶼仔村搶劫,為吳海大隊包圍,被迫投降。中旬,為爭取反掃蕩斗爭的更大勝利,東縱六支主力攻擊赤石日軍據點,擊退趕來增援的日軍2個小分隊,經過激烈的戰斗終于攻下赤石。是役擊斃擊傷日軍19名,俘3名,繳獲輕機槍1挺,英式自動步槍2支,長短槍17支,戰馬2匹,軍用物資一大批。 1945年,在中國和國際反法西斯力量的打擊下,日本侵略軍迅速地土崩瓦解。5~6月,美國飛機轟炸了盤踞紅海灣一帶的日艦,日軍尸體漂浮至百安半島、排角等海灘。面臨滅亡的日軍猶作垂死掙扎,部隊調動頻繁。6月,第104師團總部離開海豐去惠州,隨著步兵第37聯隊、161聯隊亦奉令撤退到大亞灣,步兵第108聯隊集結在陸豐縣城郊區。8月15日,日本天皇發布停戰詔書,駐汕尾地區第137聯隊第10中隊(無線電部隊)接收到停戰的消息。8月18日,步兵108聯隊在陸豐接到師團長下達的停戰命令。30日,第137聯隊在海豐縣城燒毀軍旗。9月,東縱海豐六區自衛隊和區民主政府接受竹圍據點兩批攜槍的投降日軍,計接收輕機槍4挺,駁殼槍、步槍等軍用物資一批。隨即將第一次投降的8名日兵,轉送至東縱司令部反戰同盟,分批遣返回國。10月7日,內遷黃羌羅輋鄉鐘氏祖祠的海豐縣長黃仲文返回海城,恢復縣境的國民黨統治,限令盤踞汕尾地區的日軍投降。國民黨部隊的繆培南中將,代表第七戰區司令長官余漢謀上將,接受日駐守惠州和汕尾地區的104師全體官兵的投降。 溫馨提示 【紅色記憶】到此結束,感謝您的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