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8000人只能錄取60人的幼升小選拔,引來了一批“懂得核反應堆”“學微積分”的優秀的幼兒園“牛娃簡歷”,這些被戲謔“超過愛因斯坦”的神童,近幾天正在朋友圈刷屏。(4月22日 《重慶時報》) 上海某知名學校的“幼升小”的海選簡歷中,出現了很多“超過愛因斯坦”的神童,他們的簡歷截圖被人發到朋友圈,雷倒不少網友?吹侥Щ冒愕摹吧裢啔v”,好多網友都覺得自愧不如、童年虛度,還有一種感覺是——自己的腦洞咋就不夠用了呢?它無疑加劇了家長對教育的集體焦慮。 家長想讓孩子拿到進入名校的“入場券”,其迫切心情可以理解?墒,如果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不能進入“名校”,就把孩子送入培訓班“惡補”,這絕非明智選擇。學前教育中的“搶跑學習”“超前教育”等現象,違反了成長規律,不利于孩子的成長。所以,作為理智的家長,應當尊重教育規律,保護孩子的興趣愛好,循序漸進地教育孩子,不可急于求成,不可拔苗助長。否則,現代版“傷仲永”的悲劇或將重演。 有些家長不惜一切代價,將各種培訓填滿孩子無憂無慮的童年生活,雖然孩子獲得了短暫的發展,但拔苗助長后的“搶跑”僅是一種假象。事實上,超前教育過早地消耗了孩子的學習興趣,透支了孩子對學習的積極態度,但短暫的優勢無法長期延續。再者,有的家長為了增加競爭的砝碼,不惜在學歷中造假,給幼小的孩子傳遞了虛假、虛榮的價值觀,同時,這也加劇了公眾對教育的集體焦慮。 販賣教育焦慮的不止是焦慮的家長。民校中的名校,有優質的教育資源,滿足家長對教育的多元化需求,如果學校把高學費當成入學門檻,恐怕沒有太多的爭議,畢竟,逐利是民校的終極目標。但是,倘若學校將學生的智商、能力、成績納入面試考察的范圍,這必將推高家長的超前教育,加劇非理性的“教育強搶跑”,刺激家長的教育焦慮。因此,如果民辦學校在招生時刻意強調學生的智商、成績等客觀因素,其實就是在販賣教育焦慮,是極度不負責任的。 政府對教育均衡發展越來越重視,教育公平在不斷推進!芭M藓啔v”僅是一個極端的事例,代表不了全部。另外,“牛娃簡歷”中或許也有家長的注水成分,學校未必全信。而網友故意將簡歷中的“神奇”部分凸顯出來,加以對比和聚焦,吸引了大家的目光,收割了公眾關注的流量,放大教育焦慮。從某種角度看,這也是販賣集體的教育焦慮。(南方網黃齊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