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冊找回密碼

汕尾城市在線網-看有溫度的資訊

全國人大代表 李秉記--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廣東代表團上的發言

2018-3-10 14:09| 發布者: swcszx1| 查看: 10414| 評論: 0

摘要: 看有溫度的資訊,盡在汕尾城市在線網

建設農村產業加工集聚特區

把新時代經濟增長的主方向再次瞄向廣大農村

--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廣東代表團上的發言

全國人大代表  李秉記

(2017年3月)

各位領導、代表、同志們:

大家好!

聽了李克強總理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我覺得報告很實在,突出了穩中求進、改革創新,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指導性。對總理所作的報告我完全贊同。特別是報告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出全面而具體地部署,呼應了十九大精神和今年中央一號文要求,非常及時和必要。下面,我就鄉村振興問題談幾點建議:

一、新時代呼喚我們必須再次將經濟增長的主方向瞄向廣大農村

十九大我們向全世界宣告已經邁入新時代,我國的主要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同時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我們今天的改革,必須面對現實,堅持問題導向,哪些問題最為尖銳就改革哪里。無庸諱言,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最大短板仍然在農村,因而我們深化改革的主戰場必然還是在廣大農村。從經濟發展看,我國過去主要靠按勞動力、土地、貨幣、基礎設施等要素投放推動經濟增長,這種要素投放的模式現在不可持續了。由要素投入向創新驅動轉變,這是中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方向之一。另一個方向就是調整空間布局,把目光再次瞄向廣大農村,在有利于推動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同時,必將催生出經濟增長的強勁內生動力。我們要始終依據農民占我國絕大多數這個最大的國情,而且當前,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最為突出的就是在農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要全面深化改革、實現十九大提出的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分兩個階段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戰略安排,就必須重裝出發,再次從農村起航,象改革開放初期一樣,從解決制約農村發展的問題開始。從這個角度看,鄉村振興戰略不能僅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而應站在全局高度,舉全黨全國全社會之力,以更大的決心、更明確的目標、更有力的舉措予以大力推動。

二、農村產業化是鄉村振興發展的必由之路

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重點。近年來,我國通過精準扶貧、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推進新型城鎮化,廣大農村發生了很大變化。但網傳的一種現象不容忽視:“有住的地方沒有工作,有工作的地方買不起住房”、“回不去的故鄉,找不到的鄉愁”。當前,我國不少鄉村建得很漂亮,可惜相當部分成為“空心村”,留在農村的大都是老弱病殘和留守兒童。據了解,不但是內地,就是發達的沿海粵東某村,登記人口近3000人,常住人口不足400人,小學5名老教師教著20名學生。究其原因主要就是因為農村產業不旺,勞動力只好外出到城里謀生。各地大力推進的新型城鎮化,也因為沒有產業支撐,有的淪為“鬼城”。 我認為,新城鎮“物”的建設是基礎,“人”的就業才是保障,解決就業還是要農村產業化。農民在當地難就業,必然出現大量務工人員擁入城市,不僅給城市管理帶來新壓力,更造成農村留守兒童和農民子女培養問題。這是農村穩定發展面臨的新挑戰。十一屆三中全會后,農民包產到戶、鄉鎮企業蓬勃發展,到1995年鄉鎮企業創造國民經濟的50%,當時農村工業化的興起,解決了農民的就業與增收,農村穩定得到鞏固,保證了改革開放的推進,也培育了一大批民營企業家,實現國家改革開放后經濟的第一次騰飛,現在一些世界500強、國家500強企業大都是在這一時期成長起來的。進入新時代,要讓農村生機再現,農村產業化是必由之路。我們還是要借鑒改革開放之初大辦鄉鎮企業的經驗,大力發展農村產業。但與過去的“村村冒煙”不同的是,站在新起點的農村產業不宜遍地開花、盲目上馬。建議國家在充分論證的基礎上,選擇一些農產品原材料充足、富有特色的縣級以下中心鎮,統籌規劃一批涉農產業加工集聚區,如同農村“特區”,通過政策引導(建議參照國家西部政策,尤其在稅收、勞動力“五險一金”、入園條件和園區企業上市門檻方面,國家相關部委可在調研基礎上出臺相應優惠措施),促使農業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業帶頭人進涉農產業集聚區,根據各地實際,因地制宜地發展綠色食品、農產品加工、手工業等農業特色產業,確保入園企業“進得來、留得住、發展得好”,以此與國家實施的精準扶貧相銜接,并與城市轉型發展的總部經濟、先進制造業、戰略新興產業和第三產業實現分工合作、優勢互補,構建和延伸產業鏈,進一步培育國內消費市場,拉動內需,刺激投資、消費和出口。盡管這種投入在短期內可能不如在城市效益高,但其社會效益和長期生命力肯定會更好,尤其對有勞動力的困難戶來說,就是“造血式”扶貧?梢哉f,2020年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后,農村貧困戶能否不返貧,就看農村人口能不能就在家門口創業、就業。不然,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房子、街道建得再漂亮,如果沒有吸引年輕人回村創業、就業的產業,都會閑置。

  三、惠農政策關鍵在落實

我國已連續15年的中央一號文是關于 “三農”的,應該說相關惠農政策已有不少,現在的關鍵在落實。今年出臺的中央一號文,很有前瞻性,相關工作的部署緊緊圍繞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分兩個階段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戰略安排,建議以狠抓這一文件的落實為抓手,成立專項督查工作小組,以“釘釘子”精神,久久為功,持續跟進,不達效果不收兵,在沒有特別重大的情況變化下,至少3-5年內不再考慮出臺新的中央一號涉農文件。這一方面是確保中央一號文的權威性和嚴肅性,另一方面是之前的涉農文件前一年的還沒執行到位,第二年的涉農一號文件又來了,讓基層應接不暇,使文件執行力大打折扣。在政策的落實中,尤其要落實對農村產業化的扶持:

一是財政投入方面,保持扶持政策的長期性和穩定性,把“四好農村路”等農村公益事業和公共設施建設納入市、縣、鎮財政支持范圍,為農村產業化提供前提保障。

二是涉農補助方面,設立專項資金扶持農村產業化。今年2月由財政部牽頭計劃籌資500億元籌建中國農墾產業發展基金就是一個好的開頭。下來,希望能充分發揮好這一基金的作用,把重點放在扶持特色產業、優勢產業和建設一批現代特色或農村產業集聚特區上,努力實現“一鎮一業、一村一品”,打造特色鎮、特色村。同時,建議還要設立農村創業基金,扶持農村創業創新發展。

是降成本方面,下大決心減免相關費用。尤其是農村產業集聚特區內所需廠房、用水、用能、網絡等軟硬件設施要按涉農政策給予適當優惠。據了解,目前各地建立的冷鏈,普遍面臨電費太高問題,建議能按農用電價給予扶持。

四、真正發揮農業政策性銀行的“杠桿”作用

近年來,在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下,涉農融資渠道總的來說還比較暢通。根據公開統計數據,截至2017年底,全國各項貸款129萬億,涉農貸款30.95萬億,占比近24%,農戶貸款8.11萬億。據了解,目前農發行有員工5萬多人,31個省級分行、339多個二級分行和1816個縣域營業機構,2016年累計貸款1.77萬億元、貸款余額4.1萬億元,2017累放貸款1.56萬億元、貸款余額4.68萬億,貸款額僅為涉農貸款的15%左右,且基本上糧棉油收購的政策性貸款,用于農業農村產業發展就更少了。可見政策性銀行對涉農產業融資支持力度不大,發揮的“杠桿”作用不明顯,作為一項小業務,完全可以通過委托農業銀行或農信社去做。為發揮農發行作為政策性銀行作用,建議進行深化改革:一是充分發揮農發行5萬多懂涉農政策人員的作用,將原來主要服務于“棉、糧、油”的業務向涉農業務全覆蓋;二是將政策性銀行改為涉農專業準政策性銀行,但又不按商業銀行進行考核,即不以盈利為目的,更重要的是要以支持幫扶了多少困難戶、支持了多少農村產業集聚特區產業、解決了多少農村就業等為考量。

我的發言完畢,謝謝大家!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返回頂部
国产区一二三四区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