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省委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領導小組首次公布廣東省2018年度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工作情況,我市獲得綜合評價“好”的等次,在粵東西北片區地市中評分排名第一。 2018年,我市堅持貫徹落實中央,省委、省政府農業農村工作部署, 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引導人才、資本向鄉村集聚,舉全市之力統籌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取得明顯效果。全市完成農業總產值221.3億元,同比增長5.3%;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851.5元,比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2%;2016至2018年全市累計實現脫貧33313戶109060人,脫貧率85.41%,如期完成目標任務;市級財政下撥10.2億元支持基層建設,占市本級一般公共財政預算收入78.6%,其中重點用于支持鄉村振興7.24億元;全市60%以上的自然村基本完成“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實現了農村生活垃圾“戶收集、村集中、鎮轉運、縣(市)處理”。 高位推動,著力構建上下聯動、群策群力工作格局。成立了以市委書記石奇珠為組長、市長楊緒松為第一副組長的市委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領導小組;市委召開6次常委會專題研究推進鄉村振興工作;制訂了“1+1+N”的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政策體系;積極引導村民“唱主角”,發動鄉賢捐資1.73億元,開展“萬企幫萬村”活動,有11家企業結對14個省定貧困村。通過強化抽查巡查、明查暗訪督促各級落實責任。 強基鑄魂,著力提升農村基層黨組織戰斗力。狠抓貧困村黨組織示范建設帶動鄉村振興示范村建設“兩個示范”同步創建、同步推進。實施“頭雁”工程,選優配強村(社區)黨組織書記,撤換調整“四不”村級黨組織書記38人。依托市縣鎮黨校,輪訓基層黨員近20萬人次,培養村書記后備干部1390人,在市、縣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中選派200名優秀黨員干部到貧困村、軟弱渙散村任第一書記。制定實施《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三年行動方案(2018—2020年)》,加強了村(社區)“兩委”標準化規范化建設。實施南粵黨員先鋒工程,普遍性開展基層黨員“亮身份、作承諾、見行動”活動。堅持“紅色村”扛旗引路。省委書記李希在我市調研時充分肯定新山村建設成效,去年11月16日省委組織部在我市召開全省抓黨建促鄉村振興暨“紅色村”黨建示范工程現場會,高度肯定我市抓黨建促鄉村振興的措施。 精心部署,著力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分階段分梯次全域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建設生態宜居美麗鄉村。全市548個行政村所轄自然村完成村莊規劃編制,完成率80.9%。 142個省定貧困村和286個非貧困村已基本完成“三清理三拆除三整治”任務,142個省定貧困村初步達到示范村標準,涌現了海豐縣新山村與坡平村、陸豐市下埔村、陸河縣螺洞村與歐田村等各具特色、各美其美的村莊。 因地制宜,著力做大做強富民興村產業。依托汕尾優勢,發揮省、市兩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的龍頭作用,2018年海豐、陸豐兩個省級產業園已投入建設資金9805.79萬元,大力發展“一村一品、一鎮一業”,帶動農民致富和農村集體經濟增收;就瓿扇修r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穩步有序推進。發展鄉村旅游,實施民宿、農家樂等提升行動。 嚴管善治,著力推動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加強鄉村制度、法治、精神文明建設,強力推進掃黑除惡、重點問題整治,不斷提升治理能力。開展四級文明聯創, 2018年全市142個省定貧困村評定為文明村的有74個,占全部省定貧困村的52.1%。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推進完善村規民約,推進移風易俗,倡導文明祭祖,2018年全市森林過火面積同比下降70%以上,節約祭掃開支6億元左右。抓好社區治理專項改革試點,10個先行點建設基本完成試點任務。 精準施策,著力推進脫貧攻堅。2018年創新開展脫貧攻堅“八大行動”,實現脫貧4890戶22786人,脫貧人口全部達到省脫貧“八有”標準,有勞動力脫貧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1692.2元。 汕尾日報訊(記者 黃銘標 通訊員 洪學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