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近日省環境保護廳、省氣象局聯合召開的全省環境空氣質量分析會商會獲悉,2017年全省空氣六項污染物年均濃度均達到國家二級標準,全省空氣質量實現連續三年全面穩定達標;珠三角PM2.5(細顆粒物)平均濃度為34微克/立方米,在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全國三大防控區率先實現三年穩定達標;廣州PM2.5年均濃度為35微克/立方米,在北上廣三個超大城市中率先摸桿達標。 按照環境空氣綜合質量指數排名,2017年各地級以上市排名依次為汕尾、湛江、河源、茂名(與河源并列第三)、汕頭、梅州、潮州、惠州、深圳、陽江、珠海、揭陽、云浮、韶關、中山、東莞、清遠、肇慶、江門、廣州、佛山。按照環境空氣質量指數變化率排名,2017年潮州、揭陽、汕頭空氣質量改善較大;空氣質量變差的前三位則是江門、中山、陽江。 ▲2017年城市環境空氣綜合質量指數排名 六項污染物五項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2017年全省城市空氣質量達標天數比例(AQI)平均為89.4%,其中,珠三角平均為84.5%,非珠三角平均為93.0%。各城市以優、良等級為主,無嚴重污染情況出現。全省空氣質量狀況優于全國平均水平。六項污染物中,除O3(臭氧)評價濃度略高于全國338個評價城市平均水平外,SO2(二氧化硫)、NO2(二氧化氮)、PM10(可吸入顆粒物)、PM2.5、CO(一氧化碳)等五項污染物濃度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珠三角空氣質量整體狀況在全國重點區域居于前列。珠三角地區空氣質量達標天數比例平均為84.5%,比京津冀(56.0%)和長三角(74.7%)地區分別高28.5和9.8個百分點。與2014年相比,2017年全省和珠三角空氣質量達標天數比例分別上升3.9和2.9個百分點。 ▲2017年城市環境空氣質量分級天數比例圖 5市空氣質量連續四年全面達標 2017年全省空氣質量六項污染物濃度整體達標。其中,深圳、珠海、汕頭、河源、梅州、惠州、汕尾、湛江、茂名、潮州、揭陽等11市,六項指標全面達標。深圳、惠州、汕尾、湛江、珠海等5市,連續四年穩定全面達標。 2017年全省PM2.5平均濃度為33微克/立方米,各市平均濃度范圍在27-41微克/立方米之間。除佛山、韶關、東莞、江門、肇慶、清遠、云浮等7市未達標外,其余14市平均濃度均達到國家二級標準。 2017年全省空氣首要污染物為O3,其次為PM2.5。監測數據顯示,從2013年至2017年的時間跨度來看,PM2.5在全省和珠三角空氣首要污染物中的占比逐年下降,O3占比則逐年上升。專家建議,進一步加強區域聯防聯控,持續推進臭氧污染防治專項行動,力爭將O3引入下降通道。 會議要求,各地要抓早、抓細、抓實,建機制、補短板、挖潛力,認真做好2018年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繼續打贏藍天保衛戰。在大氣污染防治工作中,要做到“三協同”“三結合”,即區域協同防控、PM2.5和臭氧協同治理、VOCS和氮氧化物協同減排,結合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提高市民文明程度,進一步提高大氣污染治理水平和效果。重點要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省委十二屆三次全會的要求,結合排污許可證改革工作,大幅削減全省污染物排放總量,實施源頭治污。建立常態化的良好工作機制,做到精確分析、精細管理、精準施策,實施精準治污。列出清單,明確責任,周密組織,認真做好一、二月份大氣污染防控工作。 各地治污舉措 廣州:完成全市燃煤電廠及自備鍋爐超低排放改造。將黃標車限行區域擴大至全市行政區,淘汰黃標車1.1萬輛,完成省下達任務。全面推廣用純電動公交車,2017年新采購2452臺純電動公交車已全部交付。 深圳:進一步完善大氣污染防治地方標準體系,通過“深圳標準”引領“深圳質量”。先后發布《飲食業油煙排放控制規范》、《家庭吸油煙機排放控制規范》、《房屋拆除工程揚塵污染防治技術規范》、《建設工程揚塵污染防治技術規范》和《在用柴油車及非道路移動機械安裝顆粒捕集器技術規范》等6項特區技術規范。建立城市道路塵土量“以克論凈”制度,通過開展城市道路揚塵污染實時移動監測和動態保潔監督管理,防治道路揚塵污染。全面開展家具行業水性化改造,已有67家企業完成整治,未完成的34家企業已依法責令停產整治。 珠海:進一步擴大高污染燃料禁燃區范圍面積,禁燃區面積占全市陸地面積的94.9%,明確禁燃區內按照三類最嚴標準執行。全市已敷設市政燃氣管道約675.2公里,東部主城區主要市政道路已實現天然氣管網全覆蓋。新建住宅小區已全面配套燃氣管道,主要工業園區已基本敷設市政燃氣管網,包括長隆項目在內約300多家工商業用戶已使用管道天然氣。 汕頭:全面拆除汕頭市潮陽區金鴻生電力器材廠違建中頻爐7臺套,淘汰鋼鐵落后產能約20萬噸。 佛山:市環委辦對全市五區開展了合計五輪大氣專項巡視督查,對空氣質量較差的區及鎮街領導進行集中約談,下達書記市長督查令。印發實施《佛山市今冬明春大氣嚴格管控方案》,采取“工業限產停產、工地暫停土石方作業、嚴格管控高排放車輛”10條升級強化措施。 韶關:實施黃標車、老舊車提前淘汰。目前已淘汰3771臺,完成進度116.5%。全年淘汰高污染燃料鍋爐11臺,其中城市建成區淘汰8臺,非城市建成區淘汰3臺,完成進度183.3%。 河源:全市170個加油站、1個儲油庫、28輛油罐車全部安裝油氣回收系統,積極開展春節、元宵期間煙花爆竹治安防控工作。 梅州:加強餐飲油煙污染治理,城區范圍內中型以上餐飲行業均已安裝油煙凈化設施。對不能達標的華潤電力興寧電廠于2017年9月進行了關停核查驗收。 惠州:把VOCs綜合治理列為大污染防治重點工作。繼中海殼牌、中海石油后,又完成巴斯夫化工、長潤發涂料、惠菱化成、盛和化工、忠信化工、李長榮橡膠廠等6家石化企業完成LDAR工作。加強城市揚塵污染控制,對市區總長331.6公里的493條主要路段全面實行日常沖灑降塵。2017年全市共查處建筑工地揚塵污染案件26宗、運輸車輛遺撒污染道路案件11宗、泥頭車違法違規案件786宗。 汕尾:全市所有在役燃煤發電機組(共6臺4620MW)全部完成超低排放改造任務。將禁燃區范圍從市區建成區擴大至汕尾市城區所有行政區域,市區建成區內已沒有燃煤鍋爐。 東莞:開展重點區域高排放工業企業錯峰生產。南城、東城等10個重點防控區域鎮街共33家使用工業鍋爐的重點企業實施錯峰生產,在12月期間實施限產50%。環城路范圍內7個鎮街強化企業錯峰生產減排力度,并派員駐守相關企業,督導落實限產、減產。 中山:為解決家具噴漆工序產生VOCs污染問題,推動建設家具行業集中治污“共性工廠”,大涌、沙溪等家具專業鎮計劃建設13個“共性工廠”項目。目前,大涌鎮瑞達家具廠集中噴漆治理項目已建成投產,成為全省首個家具行業集中治污項目。 江門:理順蓬江區、江海區環保管理體制,單獨設立蓬江區、江海區環境保護部門。強化環保執法,實施新環保法四個配套辦法案件與去年同比均呈增長態勢,限產停產案件增幅達到1700%。 陽江:淘汰黃標車3009輛,完成了省下達任務。制定高污染燃料鍋爐淘汰或改造項目財政補助實施方案,對按時或提前完成淘汰或改造任務的企事業單位實施經濟鼓勵政策。 湛江:深入推進燃煤鍋爐整治淘汰工作,自2014年以來該市已累計整治淘汰燃煤鍋爐近200臺。2017年該市自加壓力,將省里要求淘汰1臺的任務調整為42臺,通過補貼等手段,目前已完成36臺整治淘汰。 茂名:扎實推進黃標車淘汰工作,執行“暫時取消年審”、“禁止“黃標車”及其所有人辦理除注銷外的車駕管業務”兩項新舉措,并督促檢測機構嚴格按要求執行。截止12月8日,已淘汰黃標車10341輛,完成總任務的103.49%。 肇慶:強化考核、壓實責任,先后召開5次大氣污染防治約談會,對東南板塊、西北板塊排名后兩位地方政府公開約談。 清遠:積極推進陶瓷企業開展“煤改氣”工作,已完成“煤改氣”改造的陶瓷生產線達32條。 潮州:針對本市大氣可吸入顆粒物濃度較高問題,積極推進道路揚塵、工地揚塵、堆場揚塵、瓷泥加工揚塵和礦山治理。加強對瓷泥廠、陶瓷制品企業的監管,規范配套大氣污染防治措施。 揭陽:結合創文工作,廣泛開展清理衛生死角、整治垃圾亂堆亂放、落實個體商鋪實現門前三包等活動,形成城市環境治理與管理升級的良性互動。環保部門與公安部門協作配合,對違規銷售、燃放煙花爆竹行為,堅決落實處罰措施,有效遏制燃放煙花爆竹對空氣質量的影響。 云。實施高污染行業重污染天氣限產停產舉措,從11月10日到12月27日,對礦山6家、砂石場3家、破碎場2家、混凝土攪拌站3家、水泥廠2家實施停產,3家水泥廠實施限產。 來源:廣東省環境保護宣傳教育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