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邊的文化“財富” —— 城區鳳山街道鳳翔社區遺存多 近日,記者意外發現鳳翔社區文化遺存極多,除了名聞遐邇的鳳山媽祖廟坐落該社區外,還有辛亥革命紀念亭、鼎蓋山革命烈士紀念碑、多座傳統大屋等等。 四座“大厝古” 鳳翔社區現存四座“大厝古”(舊時大戶人家建的大屋),分別為汕尾港上一個繁華世代的富商大戶代表楊厝、鄭厝、顏厝和陳厝大屋。在社區干部陪同下,記者參觀了楊厝大屋,它占地面積2600平方米,建筑格局為“三街六巷”,中間是一片長40米、寬10米的大町,西邊有六座相稱的四合院大房屋,其中正座為楊氏少宗祠。社區干部介紹,著名數學家楊必成就是這里出祖的。 接著記者又參觀了顏厝,建筑格局為七包三,1927年曾做為汕尾農會會址。關于顏厝有一個故事:顏家有個獨特的風俗,每年必于農歷九月初九這一天到汕尾沙海祭禮祖墓,稱為“完山日”;1938年,日本戰機不時轟炸汕尾,九月初九這天,顏氏族人先拜了祖祠、然后依俗出門祭祖,僅留一人在家看守。顏氏族人出門后,留守者看天空有日本戰機盤旋,因擔心親人安全,也鎖門而出。誰知,留守者剛離開不久,一顆炮彈從天而降,落在祖祠天井,將祖祠炸毀!巴晟饺铡本攘吮姾笕说墓适聫拇吮环婚g傳頌。 隨后,記者又參觀了鄭厝,建筑格局為九包五。這里出過烈士鄭潭耀,曾參加彭湃領導的革命隊伍,1929年北上井崗山會師時在湖南汝城戰斗中犧牲。鄭厝內存有“勤讀書詩創大業,德澤兒子振家聲”等楹聯。 這些“大厝古”各具特色,卻共同折射著儒家文化和潮汕傳統建筑文化的影響。 革命烈士紀念碑 鼎蓋山汕尾市城區革命烈士紀念碑也坐落于鳳翔社區,屬我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這里安葬著657名為了國家獨立、人民解放,在大革命時期、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犧牲的革命烈士。1986年在原汕尾鎮革命烈士紀念碑的基礎上興建了該紀念碑;1998年重新進行了規劃維修,占地面積6000平方米、建筑面積1000平方米,主碑呈方體“八一”字形狀,混凝土結構、花崗巖層面、雙層胎。正面橫書“革命烈士紀念碑”七個大字,前有小型廣場。每年清明節前后,市、區學校多組織學生前來瞻仰。 獨特的井文化 鳳翔社區的鳳山、鼎蓋山宋代時為海中之島,宋乾道五年(1169年)福建漁民帶著媽祖神像傳入陸豐甲子港,并于沿海捕撈生息。后漁民發現鳳山地理位置絕佳,且有一口淡水清泉供食用,淡水對漁民的意義不言而喻,因此在此駐留,漸發展成為水路驛站和泊船避風的港灣,于是將淡水泉修葺為水井。清初解除海禁后,鳳山媽祖廟周圍(即今鳳翔社區)得到極大發展,富商大戶極多,也形成了以井為中心的各個社頭,如大井、花井、亭腳井、柴鋪井等,這些以井命名的地名沿用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