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海陸豐紅色文化激勵了一代又一代汕尾人民奮發圖強,砥礪奮進。如今在汕尾,無論是剛上小學的孩子還是年過八旬的老人,都為自己生長在海陸豐這片紅色土地而感到驕傲與自豪。汕尾人的紅色文化自信源于何處?南方+記者為您解讀。 培養小小紅色講解員 “提起我的家鄉海豐,我可自豪了,因為海豐是我們中國第一個蘇維埃政權成立的地方!”年僅9歲的柯季彤小朋友在汕尾海豐紅宮紅場門前手拿著話筒,滿臉自豪地向鏡頭前的觀眾們介紹道。 在海豐縣實驗小學,這樣的小小紅色講解員共有20多名,年齡最小的只有6歲。“彭湃故居、中國第一個蘇維埃政權誕生地紅宮紅場、全國獨一無二的紅色文化街……”,說起海豐的紅色文化名片,小小紅色講解員們個個都如數家珍。海豐縣實驗小學的老師劉冬芹告訴記者,為了讓孩子們了解自己家鄉的紅色文化,培養他們的的愛國情懷,學校專門開設了以紅色教育為主題的德育課,并選拔培養了一批紅色講解員在校園廣播站講解紅色故事。 周末節假日,劉冬芹還會自費組織孩子們去紅宮紅場、彭湃故居和紅色文化街等紅色旅游景點,為游客們現場講解海陸豐紅色文化。“以前電視上很少有關于海豐的正面報道,自從去年紅宮紅場大變樣后,海豐的紅色文化氛圍就越來越濃,大家越來越愿意向外地的朋友介紹自己的家鄉,我希望孩子們也能如此!奔议L們也對此表示十分支持,“聽了孩子的講解,我才知道咱海豐是全國第一個縣級蘇維埃政權誕生地。自從當了紅色講解員,孩子的表達能力越來越好了,在那么多人面前講話也絲毫不怯場!标悑寢寣τ浾哒f道。 打造紅色文藝精品 五尺生綃做戲臺,臺前觀眾屏息凝視,臺后皮影人指尖飛舞。幾根竹棍,幾張皮影,將汕尾陸豐黃厝寮村革命群眾護送周恩來同志渡海的故事情節生動再現。
取材于陸豐紅色革命故事的皮影戲《碧海丹心》一經上演,便贏得滿堂喝彩。觀看完該劇的林女士說:“陸豐皮影排演這一紅色題材,可以說是對皮影藝術與紅色文化的雙重傳承與創新,很有創意,也很有意義!” 陸豐皮影戲是中國三大皮影系統之一的潮州影的唯一遺存,也是汕尾9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作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汕尾蘊藏著豐富多樣的民間藝術,不但有久演不衰的正字戲、白字戲、西秦戲和皮影戲,元末明初形成的“汕尾漁歌”,還有古老的英歌舞和麒麟舞等。 去年以來,汕尾文藝創作者創造性地將紅色故事與民間藝術結合,創作出紅色題材白字戲《革命母親周鳳》、西秦戲《龍舌怒火》、舞臺劇《紅色憶——烽火彭湃》、紅色歌曲《奔向海陸豐》、《漁民心向共產黨》、民謠《天上雷公》、電視連續劇《彭湃》等一大批紅色文藝精品。紅色文化與民間藝術的相互碰撞,為汕尾傳承紅色基因注入了新的活力, 這道獨具特色的“紅色文化大餐”正被越來越多的群眾青睞。 舉辦紅色文化講堂 會議室里,數十名汕尾市公路局干部職工的目光齊刷刷地投向市城區關工委副主任曾昭群,他正在講述以彭湃同志為代表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海陸豐這片紅色土地上留下的感人故事。樸實生動的語言一下子就將大家的思緒帶回到海陸豐農民運動的革命年代。 “近兩年來,像這樣的紅色故事黨性教育活動非常受歡迎,引導了一大批黨員干部從紅色文化中汲取力量、洗滌靈魂、凈化思想、錘煉黨性、提振精氣神!”宣傳部負責人告訴記者,去年汕尾市委宣傳部在全市啟動了紅色文化品牌教育工程,依托13個新時代紅色文化講堂,定期向全市干部群眾和各級黨組織開展紅色教育,推動紅色文化進校園、進農村、進社區、進機關、進企業、進網絡。同時,為打造全省黨員干部教育基地、紅色文化傳播基地、黨史革命史研究基地和紅色旅游目的地,汕尾正加快推進占地14萬平方米、總投資約3.5億元的汕尾、海豐兩級黨校遷建工作,積極籌建海陸豐干部學院。 據統計,去年以來,在大力抓黨風促政風帶民風的紅色文化氛圍下,汕尾市共重拳查處“為官不為”“庸懶散拖”問題426件905人,師德師風、醫德醫風122件144人,在市、縣、鎮和部門、中學及醫院636個曝光臺同步曝光,以強有力的追責問責打通了政務服務“最后一百米”,營造了汕尾干事創業的好環境,開辟了汕尾改革發展的新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