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炯明(1878-1933,字競存,廣東惠州海豐縣人)是1905年“廢科舉、興學堂”改革產生的第一批新人物,當時他是海豐縣的秀才,本來很可能循林則徐和左宗棠的道路,升級為舉人。1906年,他轉入剛剛成立的廣東法政學堂。各省在清末新政中開辦法政學堂,準備逐步將司法權力從縣官手中分離出來。辛亥革命打亂了司法改革的步驟,反而延長了內地縣官兼任法官的時間,因為沒有足夠的司法人才。 陳炯明畢業后不過一年,就當選為廣東諮議局議員。他借助代議士豁免權,用自己的住宅掩護同盟會,組織黃花崗起義,事敗后逃往香港。辛亥軍興,他組織家鄉父老,攻陷了惠州城。廣東各地民軍當中,他的“循軍”對同盟會最為忠誠。各地民軍蜂擁進入省城,很快就超出了財政能夠支持的程度。都督胡漢民(1879-1936,老同盟會員,國民黨元老,孫文的左膀右臂)缺乏殺伐決斷的果斷,將實權交給陳炯明①。陳炯明以胡漢民副手的資格整頓各軍,不惜大公無私地解散自己的軍隊,但還是得罪了太多的人。這些人當中包括前清留下的滇軍將領龍濟光(1868-1925,早期為清軍將領,辛亥革命后歸順廣東軍政府。1913年,龍濟光奉袁世凱命令討伐陳炯明。陳敗退后,龍成為廣東督軍。1916年袁世凱病死,龍處境日蹙,最后被桂軍擊敗,逃往北京),紛紛投靠袁世凱,構成了二次革命失敗的重要原因。國民黨后來懊悔自己在第一次機會中表現得太天真,第二次一定要堅持一黨專政,與此經歷頗有關系。 1、辛亥起義時,胡漢民是同盟會南方支部的支部長。1911年11月12日,廣州軍政府成立,胡漢民出任都督。12月,孫文要求胡漢民去南京擔任臨時政府秘書長一職。胡漢民立即讓副都督陳炯明代理他的職務。1912年4月,孫文推薦胡漢民出任第二任都督。陳炯明留下一封信后去了香港,表示辭去職務。胡漢民對軍隊事務缺乏控制力,派朱執信去香港請陳炯明回來,要他任總經略,掌管所有的軍隊。但此后陳胡二人逐漸產生矛盾,而陳炯明在治軍過程中解散了大量軍紀敗壞的民軍,引起怨恨,這些都成為廣東在二次革命中迅速失敗的原因。
廣東諮議局舊址
辛亥革命陳炯明率部激戰光復惠州
廣州市越華路的中華民國廣東省政府、廣東省民政廳
民國元年(1912年)中華民國粵省軍政府通用銀票 二次革命前夜,袁世凱罷免了李烈鈞(1882-1946,老同盟會員,江西都督)和胡漢民。他讓北洋的李純(1874-1920,北洋將領,直系長江三督之首)接替李烈鈞,卻讓陳炯明接替胡漢民。這是老官僚的陰柔之術,希望給國民黨造成雙重分裂。因為他似乎不想徹底摧毀國民黨,“吃飽的”黨人就會跟“沒吃飽”的黨人分裂。因為他提拔國民黨新生代替代元老,志在中央的國民黨上層就會孤立。陳炯明從利益考慮,似乎最有可能背叛,卻在極其不利的情況下忠于國民黨。廣東省議會好不容易才解散了民軍,現在非常討厭打仗。陳炯明威脅他們同意獨立,卻沒法從他們那里弄到錢。不久以前,這些人還樂于捐款反清②。他不得不再度流亡。孫文重組中華革命黨,要求黨員效忠領袖,他和黃興都不能接受。孫文和居正接受日本資助,進攻山東,配合“二十一條”的交涉③,他也沒有參加。 2、廣東軍政府成立時,向海外華僑和國內商民募款,并發行公債,許多廣州商民都曾捐款或購買債票。軍政府還發行了新紙幣,然而,新紙幣快速貶值,導致商業不景氣,引起商民不滿。此時,袁世凱政府宣稱要在廣東重新發行新紙,廣東商民翹首以盼。因此,宋案后,袁世凱未經過國會同意向各國借款,國民黨人堅決反對,但商界卻表示支持。 3、孫文為了反袁,對日本首相大隈重信許以重利,以求換取日方支持。在“二十一條”交涉中,日方多次威脅袁世凱,倘不同意日方要求,就將支持孫文的顛覆活動。1916年,大隈內閣決定倒袁,孫文立即委派居正前往剛被日軍占據的青島成立“中華革命黨東北軍”,得到日軍支持,獲得大量武器彈藥,一度攻占了山東昌樂、安邱、高密等縣。
1914年蔣中正宣誓服從中華革命黨黨魁 國民黨似乎已經四分五裂,袁世凱的錯誤卻給他們送來了機會。袁世凱派龍濟光進駐廣州,將粵人視為潛在的叛亂分子,不久就使他們懷念老鄉陳炯明。袁世凱稱帝,給投靠民國的前清文武百官以沉重打擊。他們既不高興向同儕稱臣,又不高興做公開的貳臣。陳炯明見機而動,遷回老家組織共和軍,也就是蔣介石后來摧毀的粵軍。這支部隊先后驅逐北軍、閩軍、桂軍,為孫文和護法軍政府立下了汗馬功勞。輿論普遍認為孫文、國民黨、陳炯明和粵軍是牢不可破的土豪集團,在他們的家鄉是不可戰勝的,在其他地方是令人討厭的。
1917年護法軍政府國旗 直系主導的第二次法統重光構成了孫、陳決裂的導火線,但關鍵因素還是在財政。從法律上講,護法軍政府是舊國會的產物。國民黨是舊國會的第一大黨,支持黎元洪的舉國一致政府。新國會掌握在段祺瑞的安福系手中,支持徐世昌的北洋政府。徐世昌下野后,黎元洪和舊國會自行宣布恢復。直系暫時還沒有培養出自己國會代理人,愿意接受舉國一致政府。北方的國民黨人,包括蔡元培,都認為可以見好就收,但這樣就會犧牲孫文的非常大總統職位④。 4、1917年7月,孫文以護法為名(依靠德款)南下活動。1921年4月,在孫文的要求下,兩百多名舊國會議員在廣州召開非常國會,以記名投票方式表決通過了《中華民國政府組織大綱》,規定政務、軍務、內閣任免等均由大總統一人獨斷,而且大總統沒有任期。孫文被選舉為非常大總統。此舉遭到陳炯明反對。陳認為,依總統選舉法,總統應由兩院聯席選出,出席議員至少達到全部的三分之二即580人才能舉行總統選舉,此時廣州舊國會議員只有200多人,還不夠原眾議院人數的一半,而且實行記名投票,“這和之前北方毀法,又有什么本質不同?”因此他拒絕參加就職典禮。 1922年6月,北京政府大總統徐世昌辭職,隨后,黎元洪復任大總統,臨時約法恢復。社會各界紛紛致電孫文和廣州非常國會,呼吁孫文實現與徐世昌同時下野的承諾,實現國家統一,蔡元培、胡適、高一涵等200多位名流甚至聯名要求孫文下臺。但孫拒絕辭職。
廣東省第一回美術展覽會開幕時全體職員合影,陳炯明(前左四)任會長,高劍父(前左三)任副會長,謝英伯(前左五)任顧問
1921年4月5日植樹節,陳炯明(立于樹苗左方者)于嶺南大學懷士堂前植樹 廣東商人疲于籌款,向孫文請愿。陳炯明不愿直接反對孫文,又不愿得罪老鄉,辭職休養。他的消極抵抗發出了強有力的暗示,所有人都有恃無恐地拒絕出錢了。孫文沒有粵軍,就沒有能力強制有產者出錢;涇娫跊]有陳炯明明確指令的情況下,拒絕配合孫文⑤。事實上,這是一套費厄潑賴的逐客令,希望孫文認清形勢,自己主動辭職,從而保全自己的面子,也給同鄉商人和陳炯明留下以后合作的余地。民國初年培養了一套類似英國和春秋時代的政變方法,能夠將沖突降低到最低程度,這是其中的一例。陳炯明在法律意義上根本不知道這些活動,但若沒有他的默許,這些事情不大有可能發生。 5、1921年6月,孫文任命陳炯明為援桂軍總司令,開始第二次粵桂戰爭。陳炯明認為此刻民眾甚苦,將士疲憊,軍費不足,不能再輕易發動戰爭。在遭到陳炯明的抵制后,孫文說:“我已立誓不與競存共事。”有傳言說他曾把手槍交給參軍長黃大偉,令其刺殺陳炯明,黃大偉沒敢接。但消息已經傳到陳炯明那里。 1922年2月21日,粵軍參謀長鄧鏗從香港公干回省,在廣九車站突然遇刺,兩天后身亡。密切關注局勢發展的美國副領事在當年4月4日的一份報告說:“關于謀殺鄧鏗的動機,我從外國情報探得兩報告,一說是廣西系所為,另一說是國民黨,以警告陳炯明而下毒手。”英國總領事在4月22日的一份報告說:“國民黨謀殺陳炯明的參謀長鄧鏗,現已為眾所周知的事實。”4月21日,孫文批準陳炯明辭去廣東省長、粵軍總司令、內務部長等職,僅保留陸軍總長一職,令陳返回海豐家中休養。 5月9日,為了分化粵軍,孫文任命陳炯明的部下葉舉為粵桂總督辦,但葉舉并不領情,反而帶著60多營粵軍在5月底進入廣州城,理由是糧餉斷絕,無人接濟,非回不可。孫文要求陳炯明回廣州面商一切,陳炯明說,在軍隊撤出之前,他都不打算到廣州。孫文大怒,對粵軍官兵發出武力威脅:“告訴你們的長官,不要以為據守白云山,便可胡作非為,我立刻上永豐艦,升火駛入東江射擊你們,連你們的根據地也一并鏟除!現在東江水漲,永豐炮艦可以直行駛入陳炯明的老巢!”6月16日凌晨,葉舉率兵包圍了觀音山的總統府,讓人通知孫趕快離府,后因總統府守軍不肯投降,開土炮“三響嚇之”。孫文離府后登上永豐艦,下令海軍開炮轟擊廣州城。由于沒有海軍司令的命令,一時沒有士兵敢動手。孫文氣急之下,親自動手發炮,廣州平民死傷百人以上。 沖突最后發生,有極大的偶然性。孫文得知粵軍抗命,勃然大怒,揚言要炸死他們。問題在于他不是第一次口不擇言的,否則就不會得到“孫大炮”的綽號了;涇姏]有像以前的歷任粵督一樣,禮貌地忽略他無力的憤怒,如果不是軍官故意借題發揮,就是軍官已經無法控制士兵了。如果是前一種情況,就說明粵軍對自己的控制能力沒有把握,擔心夜長夢多,例如滇桂可能會為了打擊粵人而支持孫文。如果是后一種情況,就說明財政困難已經預支了粵軍的忠誠,軍官團其實是抱著自我犧牲的精神堅持到最后的。兵變消息傳到惠州,陳炯明既驚且怒。這種表現有充分的證據,但并不能導致確定的解釋。他可能根本無法控制欠餉的軍隊,同時預見到替罪羊一旦消失,今后的籌款責任就會落到自己頭上。他也可能有能力控制軍隊,只是制定了體面的計劃,沒有料到部下如此魯莽,把一場好戲演砸了。
1923年8月14日,孫中山、宋慶齡等在永豐艦上合影 無論如何,雙方都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孫文一向依靠廣東老鄉,反對北方人。從此以后,他變成依靠客軍壓榨老鄉的外來政權。護法(復辟法統)政權演變成革命(廢除法統)政權,盧比康河(盧比康河是羅馬共和國時代山南高盧與意大利的界河。根據羅馬當時法律,任何將領都不得帶領軍隊越過此河,否則視為叛變。公元前49年,時任高盧總督愷撒率軍渡過盧比康河,向羅馬進發,此舉成為實質上摧毀羅馬共和制的最后一根稻草)就在永豐艦上。商團叛亂⑥、黃埔軍校向江浙招生、共產國際的海參崴運輸線都由此而生。 6、1922年冬至1923年春,孫文策動滇、桂軍和部分粵軍反戈驅陳,重新占領廣州,陳軍退據東江一帶。孫文控制廣州后,重組軍政府,采用放開賭禁煙禁(在陳炯明時代是禁止的)、拍賣公產、招商承辦厘稅、擴大征收房屋租捐、強行征收商業牌照稅等手段橫征暴斂。1924年5月下旬,廣州市政廳發布“統一馬路業權”法案,收取新的稅項,引起廣州商界強烈不滿,多個行業發起罷市活動,隨后,商界成立“廣東省商團軍聯防總部”,陳廉伯任總長,對廣州市實行戒嚴。經過廣州商團和軍政府談判,軍政府同意取消馬路業權法案,大罷市活動風波暫息。同時,廣東省商團籌劃添購武器裝備。 1924年8月10日,運送商團向英商南利洋行購置的一批槍支彈藥的英籍(一說為挪威籍)輪船哈佛號在廣州天字碼頭附近江面被蔣介石率領的江固艦扣留。此批槍械之前已向孫政府報告,但政府認為數量及到達日期不符。1924年8月12日、15日,商團代表1000多人兩次向政府請愿,要求發還扣留的軍火。被拒絕后,廣州商人罷市,并以“中華民國政治定國軍”名義,通電全省各縣商團罷市。20多個縣的138個鄉鎮先后罷市聲援。8月24日,孫文宣布廣州戒嚴,通緝陳廉伯。10月9日,孫文發還部分被扣軍火給商團。事態稍有平息。 然而,10月7日,蘇聯依照1923年初的《孫文越飛宣言》,將第一批援孫武器彈藥送達廣州,于是情勢大變。(有材料記載,蘇聯輪船運來武器時,黃埔學生一片歡呼雀躍。)10月10日下午,TG廣東區委發動工會、農會、青年團及廣東工團軍的五六千人召開“雙十警告節”大會,Zhou在會上講話,警告商團,會后示威游行,高呼“打倒商團,殺陳廉伯,擁護革命政府”等口號。10月12日,由孫文自任會長的解決商團問題的“革命委員會”成立。10月15日凌晨,鮑羅廷、蔣介石、廖仲愷、譚平山等指揮黃埔軍校第1、2期學生聯合許崇智的粵軍與李福林的福軍、吳鐵城的警衛隊、工團軍、農團軍等,擊潰商團的一萬二千人并繳械。11點左右,政府軍焚毀西關商鋪,西關商業區受到嚴重損壞,目擊者報告稱政府軍占據屋頂,向街道上的商團和難民射擊,大群難民被迫退回火區,直至焚斃。有資料稱這次事變中的財產損失接近5000萬港元,平民死傷約2000人。孫文在北京病死后,北京方面決定舉行國葬,但遭到廣州總商會、廣東自治會聯名反對。
陳炯明 如果國民黨是一個生態系統,蔣介石占據的地位就是陳炯明原有的生態位(孫文避難于永豐艦,蔣聞訊后急忙趕來,登艦隨侍四十多日,此后越來越受到重用。他在參加指揮鎮壓商團后,又奉命率黃埔校軍參加討伐陳炯明的東征)。正因為如此,他的躍升必須以東征惠州為起點。蔣介石能做陳炯明不能做的事情,關鍵在于他不是廣東人。陳炯明一旦離開粵東父老,就什么也不是⑦。蔣介石卻不是浙江父老的代理人,而是上海的浪人革命家。國民黨從聯邦派變成統一派,對陳炯明非常不利,其實對胡漢民汪兆銘也不大有利,后者在投靠日本以后仍然不忘恢復蔣介石取消的廣東特殊地位;對蔣介石卻是非常有利的,他在老家能不能當上縣議員都是很成問題的。然而孫文如果始終依靠陳炯明,恐怕在生前和死后都只是廣東和華僑的領袖。 7、1921年3月1日,美國駐華公使館武官向國務院提交的報告稱:“陳炯明是現任廣東省長,他是由閩南回師廣東。他不同意孫中山當大總統之夢想,僅愿在他自己的省份建立一個廉潔政府。憑藉他的五萬軍隊,他已開始一個現代化的政府。陳氏的第一個命令,是禁絕煙賭,使他由賭場失去每年兩百萬元的收入……相信他是一個誠實正直的中國官吏。他的目標不在壓榨人民,而在對人民提供一個有效率及誠實的政府。他讓廣東九十三縣人民選出自己的議員……由他的談話中,相信他最后會成功建立一個由粵民選舉的政府。”“孫中山及其同黨……全是一批無原則野心官僚的結合,他們終其一生唯一的動機是企求增加個人的權勢及財富。” 1924年4月8日,美國駐華公使舒爾曼(Jacob Gould Schurman)向國務卿報告說:“當兩年前我初次訪問該省時,孫、陳合作無間。時陳炯明擔任省長,給人民帶來一個廉能的政府。陳倡導聯省自治,他告訴我,將建設廣東為中國的模范省。當孫中山高唱揮師北伐時,已幾乎動搖陳炯明的忠心,使陳早已對孫的信仰幻滅了!”
孫中山任命蔣中正為陸軍軍官學校校長的特任狀 后來的某些右派人士想把陳炯明打扮成反共斗士,為抵制赤化分子孫文、蔣介石而犧牲,并不比蔣介石版本的歷史更值得信任。陳炯明同樣跟共產國際聯系⑧,以接受彭湃(1896-1929,1921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4年初轉入TG。Mao稱他為“農民運動大王”)的海陸豐蘇維埃實驗為代價⑨。蘇聯顧問和廣州的TG非常希望推遲北伐,強化廣東革命根據地,其中隱含以下的動機:廣東的資源不足以供養蔣介石的大軍,蘇聯資助的必要性會發揮溫水煮青蛙的作用,迫使他越來越親蘇;北伐如果成功,蘇聯的資助對他就沒那么重要,很難說他會做出什么事情。北伐是蔣介石力排眾議的結果,蘇聯無可奈何地遷就了國民黨左派的新星,盡管他們更喜歡汪兆銘。陳炯明和陳獨秀居然會站在同一邊,主要是因為他們都有理由討厭蔣介石渴望的統一。前者預見到廣東聯省自治的末日,后者預見到廣東革命根據地的末日。 8、陳炯明與蘇俄關系之密切一度遠遠超過孫文。1920年,路博(俄文名A. A.波塔波夫)把列寧的親筆信帶給陳炯明。5月10日,陳回信給革命“賢師”列寧,對“俄國人民及其領袖為人類利益計,勇敢堅毅剛強不屈,掃除人類前進道路上的一切障礙”表示欽佩,并推崇“布爾什維主義建立的新俄已開辟世界革命之新時代”,陳“堅信,布爾什維主義帶給人們的是福音”,他“將傾全力在全世界傳播”,不僅用以“改造中國,而且要改造整個東亞”。蘇俄外交人民委員部通報將其全文刊登。1921年底馬林訪問陳炯明時,后者爽快表示“不反對TG國際在廣州建立一個辦事處”。另一位TG國際代表威廉斯基-西比利亞科夫斷定“陳炯明本人已經和正在把中國進步的學生與工人組織起來”,還在《TG國際》雜志撰文稱,如果要在中國建立TG黨,那么就應該以陳為依靠對象。TG國際遠東書記處的刊物把陳稱為“中國最有名望的人之一”,而孫文則被說成“巧妙的外交家,謹小慎微的政治家”,根本算不上什么革命者。列寧甚至答應必要時給陳炯明軍火,把儲存在符拉迪沃斯托克的軍械提供給他使用。當時陳以漳州沒有合適的港口接收武器為由予以婉拒。“六·一六”事件發生后,孫陳矛盾公開化。此后,馬林向共產國際提交了一個報告,國共合作開始醞釀,陳炯明開始淡出TG國際的視野,孫中山及國民黨的地位上升。 9、彭湃和陳炯明是廣東海豐同鄉。1918年1月,陳炯明派遣男女學生共83人赴英、法、美、日等國留學,彭湃和他五弟彭澤即在其中。1921年5月,彭湃歸國,在海豐發起成立了“社會主義研究社”和“勞動者同情會”,組織學生運動。8月,彭湃等前往廣州,向陳炯明說明情況。陳炯明當即委任彭湃為海豐縣勸學所所長。1922年5月1日,彭湃在海豐組織“五一”勞動節大游行,游行隊伍高唱《國際歌》,高呼“勞工神圣”。《陸安日刊》刊文指責彭湃借教育宣傳赤化。但陳炯明并未因此棄用彭湃,托人轉告彭湃可到廣州他那里任職做事。1922年“六一六”兵變后,陳與孫文決裂,孫與TG逐步走向合作,而彭湃仍多次會見陳炯明。1923年11月前后,彭湃與陳炯明的聯系最為密切。彭湃經常電告陳炯明農會的發展情況,陳炯明表示“非常贊同”建立農會。彭湃又將此發表于報上,引起潮汕上層人士的巨大震動。在陳的支持下,農會組織迅速由海豐發展到潮梅,先后有10個縣建立了農會組織,會員高達10萬。陳炯明的態度,成為彭湃從事農會活動最好的護身符。
惠州陳炯明墓園 惠州失陷后,陳炯明避居香港。致公黨是他留下的唯一遺產,幾乎就是粵人僑社和幫會組織的化身,比蔣介石的晚期國民黨更像孫文的早期興中會。陳炯明的黨徒沒有多少變化,但他們身邊的世界已經面目全非。他們除了堅定地仇恨蔣介石以外,在這個世界上已經無事可做。這種仇恨最終將他們趕進了1949年新政協的懷抱,盡管他們的政策比晚期國民黨更偏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