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載著崢嶸歲月的紅色遺址、滄桑古樸的百年古剎、巍峨雄偉的蓮花山峰、蒼勁挺立的古樹名木、傾瀉奔騰的飛瀑流泉,旖旎熱情的濱海風光……眾多景點如同顆顆明珠散落在海豐大地,構成了千年古邑海豐獨特的景觀。如何將散落在海豐大地的風景“串珠成鏈”? 自實施鄉村振興以來,海豐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依托優越自然稟賦,打造了6條鄉村振興示范帶,將沿線景點景區、旅游小鎮、傳統村落、紅色資源等人文生態資源進行串接、重組和整合,加快推進文化旅游產業向示范帶沿線集聚,助推海豐發展振興。據了解,今年“雙節”期間,海豐共接待游客191萬人次,旅游總收入達83370.1萬元。 鄉村振興示范帶“串珠成鏈”,沿途風光無限 海豐縣大灣區生態康養休閑景觀示范帶和濱海生態鄉村振興示范帶分別位于海豐縣西北部和東南部片區。大灣區生態康養休閑景觀示范帶全線長20.5公里,以蓮花大道為主軸,環山綠道、觀光棧道為牽引,圍繞“生態康養”核心理念,突出“鄉村旅游+禪茶體驗+森林康養+山野休閑”四個主題,串聯人文、民俗、產業等特色,形成生態康養旅游線路,沿線規劃建設景區景點26處,串聯覆蓋5個行政村、22個自然村。
東南部片區的濱海生態鄉村振興示范帶全線約25公里,覆蓋赤坑、大湖兩鎮9個行政村,以“濱海風情、鄉村田園”為主題,規劃設計“一帶七片區”,通過25公里旅游公路為“帶”,串聯大湖鎮、赤坑鎮周圍景點,劃分不同類型七個片區,沿途擁有省級鳥類保護區、生態濕地、十里銀灘等眾多景點,風光無限。 從高空俯瞰兩條示范帶,猶如墨綠玉帶,蜿蜒在蒼翠峰林之間;亦如藍色銀龍,穿梭于蒼茫大地之上,連接起山川湖海的詩意美景與人間煙火的熱鬧非凡。示范帶上設計了步道、觀景點和慢行道,游客服務中心,方便游客觀光旅游、住宿停車。讓游客在飽覽無限風光之余,減少旅途舟車勞頓之苦。 沿著示范帶前行,是一路看不完的風景。走進海豐,領略“十里山環休,云間露一峰”的“粵東第一峰”蓮花山“雄、奇、秀、幽”特色自然景觀,此處層巒疊翠,終年雨霧繚繞,狀如蓮花瓣盛開,被譽為“蓮峰疊翠”,是海豐縣古八景之首;漫步蓮花山麓處古樸、祥和的溫厝村,聆聽蒼勁挺拔的百年古樹講述斑駁時光,感受歷史滄桑的變遷;置身大湖濱海濕地,紅樹林隨風搖曳,群鳥振翅盤旋高飛,落日晚霞交相輝映,感嘆“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紅樹林和濕地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眾多珍稀鳥類頻頻來“作客” 近年來,海豐高度重視紅樹林營造和修復以及濕地的保護工作。在大湖片區,實施了多個項目修復紅樹林,不斷加強對鳥類及其棲息地的保護和管理工作,并取得了顯著成效。
隨著海豐紅樹林的修復和濕地生態環境質量的改善,濕地生物多樣性明顯提升,眾多珍稀鳥類頻頻前來“作客”,到處可見“沙鷗翔集”。鳥類監測顯示,海豐縣鳥類種群數量逐年呈穩定上升趨勢,鳥類物種從初建保護區時的72種,到目前的257種;國際瀕危物種黑臉琵鷺從2004年首次發現的27只,到2023年的423只。2019年,大湖濱海濕地被評為“廣東十佳觀鳥勝地”。
海豐是一座約1700年歷史的古城,其三面環山,南臨大海,北倚雄奇神秘的蓮花山脈,境內山巒起伏,微丘連綿不絕;黃江穿城而過,麗江與大液河合襟環抱海豐大地,最終南匯入海。優異的氣候稟賦和山水相連的自然地理條件,為海豐創造了豐富獨特的氣候景觀。海豐縣風景眾多,景色如畫,氣候舒適,是“中國水鳥之鄉”“國際重要濕地”“廣東省林業生態縣”,被譽為“魚米之鄉”,堪稱“紅色文化之城,綠色度假天堂,藍色濱海圣地”。 林下經濟遍地生“金”,產業發展助民增收 海豐鄉村振興示范帶的建設,在整合優勢資源、發揮集聚效應、推動縣域經濟、實現共同富裕等方面發揮引領帶動作用,也讓老區人民得到了實惠,找到了出路,看到了希望。借助示范帶建設之“東風”,沿途各地村落、景區、農家樂都如火如荼;林下經濟也遍地生“金”,海豐種茶、做茶歷史悠久,通過打造茶旅融合精品旅游路線,推動蓮花山茶產業發展。
在海豐政府多年的支持下,鐵觀音、金萱、白葉單叢、大紅袍和黃旦等一大批優良的烏龍茶品種得到了大面積推廣種植,“蓮花山茶”入選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目錄,聲名遠播,目前海豐茶葉種植面積約5.25萬畝,年產量4146噸,總產值約13.9億元;全縣林業產業產值超16億元。 神秘、幽深的海豐大地;滄桑、悠久的海豐大地;生機勃發、重煥新生的海豐大地;在海豐,有優美的田園風光、恬靜的生活環境、豐富的物質遺存、深厚的歷史文化、獨特的鄉村文明,海豐大地上自然與人文交相輝映,歷史與現代猛烈碰撞,示范帶的建設,不僅將散落海豐各地的“盆景”一一串聯,更打通了海豐縣域重煥新生的“最后一公里”,也撐起了海豐兒女鄉村振興的夢想。 南方+記者 郭楊陽 通訊員 曾國明 呂嘉宇 南方日報、南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