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凱澤,出生于上世紀六十年代末,陸豐人,現居北京。師從著名人物畫家、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劉大為和著名沒骨人物畫家馬海方先生,F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文化部«惠風畫院»簽約畫家、榮寶齋畫院劉大為工作室畫家、北京藝術公社特約畫家、《中國美術鑒藏報》副主編。2013年被文化部《藝術市場》評為“最具市場投資潛力藝術家”。作品多次在中國美術家協會舉辦的全國中國畫作品展中獲獎;作品多次在《中國美術報》、《中國書畫報》、《榮寶齋》等刊物發表;部分作品被中國郵政錄入“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主題郵冊、“當代書畫百強”主題明信片全國發行。 情系雪域高原 ——謝凱澤人物畫作品欣賞 “讀”謝凱澤畫里的人物,不管是陽光下的西藏男女,或是高原上的老者、婦人、孩子,皆有獨特的真情感受:那些在貧窮的高原地區、西藏雪域生活的人們,依然保留著如初的真切無畏、執著的信念、最樸實的善良和愛。畫家一次次地深入到他們生活中,感受到那些直達靈魂的人性,那是受地域文化、生活習俗、還有氣候影響而形成的生活狀態,與畫家所處的紅塵世界相比,竟是如此的震撼。于是,他癡癡迷戀,然后懷著崇敬的心,用筆墨丹青一一描繪。 在用色方面,或許受故鄉的熏染有關,謝凱澤的畫,色彩豐富大膽,筆墨痛快淋漓,在力求保留純樸的鄉土味道的同時,也富有時代氣息。 繼高原系列之后,他又開始迷上西藏雪域題材,那顆本就心懷悲憫的心更為細膩與純粹。你看那筆下一張張如同雪域天空一樣清澈眸子的臉,哪怕是因為寒風或陽光而微皺的眉頭,卻有著令人震懾的清純味道,那是在喧囂都市里,再難尋遇的真善清簡之美。 若說藝術是人生中的一場修為,而在這場外人看似枯燥寂靜的修為中,于謝凱澤而言,更如是一場永不停止前行的朝圣。那一路,必須保持一顆謙遜純凈、卑微憐憫的心。只有那樣,才能融入到那些最真的原生世界里。 不管是《大山的守望》,還是《朝圣的阿瑪拉》、《陽光下的藏民》和《朝圣路上》,那都是高原和藏區老人對子孫的愛、對家的守護和為家人祈福的心愿先打動了畫者。那是不分民族和地域的無上情感。 老人那望向遠方的眸子里、從那慈愛或莊嚴虔誠的臉容里、那一刻不停穩步向前的腳步,何嘗不是藏著和天下所有老母親、老祖母一樣的慈愛情懷,和天下祖輩父輩一樣的堅定步伐?離家求學尋藝的畫家,該是用心底的想念和感激,一筆一筆地勾勒和描繪紙上人物和背景。所以,當畫作展現在我們眼前時,亦有如見到自己家中長輩般的親切。 只因常懷感念,才能無愧于心,并心無雜念地在藝術途中里,將心跡細細傾付筆下。 謝凱澤告訴我,他作畫時喜歡親自研墨,那也是他在回味和醞釀所見所感所悟,一邊如參禪般,先剔除心塵,待到墨濃時,方覺情更真。此時先用干渴筆墨畫線,直到筆中墨盡,再沾墨點水,在半干時最宜渲染設色,以求整體渾溶而有層次的畫面效果。 我們也可以看到,他特別注重刻畫人物的表情、眼神、服飾與人物性格形象的關系。 他還說:“作畫時是有氣場的,畫面會有畫者的氣息。如音樂一樣,畫面是多種矛盾體的組合,時而溫婉時而激揚,所以對畫面的處理,也是一個畫家經驗和綜合修養的反映。而我也還在不斷地學習中!被腥幻靼祝瑒P澤為什么會選用那個手握轉經筒、虔誠朝圣的老者作為自己的頭像了。 在當年他畫好《無塵》之后,馬海方老師看后欣然題字:掃地焚香無俗韻,清風明月有禪心。也許五百年前的他就是那個小沙彌,依在寺院的門柱上,看著寺院外人來人往,花開花落,春去秋來,眉宇嘴角間不知是淡淡一笑還是一絲憂愁。 而在我看來,那個小沙彌他該是好奇的,畢竟他還是孩子;蚴 來訪的外人中斷了他的朝誦,他的心思,一半留在經文中,一半卻受 門外人的影響;或許他也因此想起了家中的親人,只是身上的使命不 容卸下,便有了這無塵的笑:那笑容樸實又帶著迷茫,因為他心底根 植著與生俱來的信念和愛。 現實中的謝凱澤,是低調含蓄的,他很少宣揚自己,更多的時間 都在藝術海洋里潛力探索。就如他那靠海上謀生的祖輩鄉親,唯有辛 勤勞作,謹慎踏實,才能有豐盛收獲。 在探尋謝凱澤對藝術的朝圣途中,作為賞畫者的我們,該是有幸得與跟隨。讀懂畫中人,和那筆墨烘托的羞澀、喜悅、平和、恬澹,都是畫作于觀者心靈的福報。在喧囂凡塵中,找個時間,赴一場洗滌心魂的朝圣之約,那是可遇不可求的緣。 不管你來或不來,他都在那里,謙遜虔誠。讓我們一起在畫前,與畫中人默然相愛、靜寂歡喜。 謝凱澤作品 大山的守望(國畫) 秋收圖(國畫) 責任編輯:賀燕 編輯:鐘佳韋 來源:善為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