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互聯網+”,到2016年提出“數字經濟”再到今年提出的“數字中國”,我國經濟的數字化進程每年都在向前邁步。作為“數字中國”的重要手段,“互聯網+”經過多年的發展,在全國范圍已經落地開花,而廣東在數字化進程中更是走在了全國的前列。 指數報告 數字經濟體量達26.7萬億元 廣東“互聯網+”指數第一 在日前舉行的2018中國“互聯網+”數字經濟峰會上,騰訊研究院發布了《中國“互聯網+”指數報告(2018)》,對國內數字經濟發展情況進行了系統梳理和全面展現。報告指出,數字經濟總量持續增長,2017年全國數字經濟體量較2016年增長17.24%,為26.70萬億元人民幣。相較2017全年6.9%的GDP增速,中國數字經濟增長速度迅猛。而且,數字經濟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也由2016年的占比30.61%上升至2017年的占比32.28%,數字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穩步提升。由此可見,數字經濟已經成為我國經濟提質增效、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 在指數排名上,具體看“互聯網+”指數的省份分布,珠三角地區的廣東省連續三年排名第一,江蘇省、浙江省緊隨其后,三省總和占全國的33.1%。北京市和山東省分列4、5位。中部地區的河南省表現出色,從去年的11名上升至第8名。具體到城市,深圳、廣州、北京市位列前三。成都市、武漢市、重慶市與北上廣深四個一線城市的差距逐漸縮小。長沙市再接再礪,躋身全國前十。可以看出,西南地區已成為新的增長極,在數字中國省份十強中,四川省位列第六,數字城市十強中,成都、重慶則占據了第五、第七位。 報告顯示,廣州仍是全國數字政務指數值最高的城市,平臺入口提供的服務項目數多達108項,深圳以微弱差距緊隨其后,廣佛同城化帶動佛山也加快了數字化步伐,受益于深圳創新外溢和產業承接的東莞,移動政務發展同樣亮眼,位于全國第四位。 在衡量一個城市或地區在線數字社交行為總量的“社交指數”方面,排名前五的城市分別為重慶、深圳、成都、廣州和上海,而深圳、杭州、東莞、長沙、廣州五座城市的“連接”密度最高,西雙版納、怒江、和田、臨滄、果洛等地居民則是“互動”頻率最高。 同時,“社交支付”也成了中國人數字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2017年“社交支付”排全國前五位的城市分別為深圳、廣州、北京、上海和東莞。從這一榜單中也可以看出,紅包等社交支付在南方更為流行,進入全國前十的北方城市只有北京和西安。 解密廣東 數字政務是“互聯網+”基礎 全省齊發力成領先重要因素 “我們在廣東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項目叫‘數字廣東’,這也是今年廣東的‘一號工程’。目標是打通‘數據一盤棋’,而且結合今年的政府機構改革,希望讓整個流程再簡化,提高對市民、老百姓、企業的政府服務效率!痹2018中國“互聯網+”數字經濟峰會上,騰訊CEO馬化騰就指出,廣東“互聯網+”指數的領先,背后是對“數字廣東”規劃的堅定落實。根據規劃,廣東除了要形成全面網絡化、高度信息化的“數字廣東”框架外,還明確指出“90%以上政府服務可以上網辦理”的要求。 據南方日報記者從《中國“互聯網+”指數報告(2018)》中了解到,根據統計,“數字政務增加一個點,數字產業就能增加2.7個點”。而廣東大力推進的數字政務無疑成為了“互聯網+”指數領先的重要原因。 騰訊研究院產業經濟中心主任李剛在接受南方日報記者采訪時就表示:“數字政務對于整個數字經濟的增長有一個比較明顯的相關性,單獨把數字政務拿出來做一些衡量之后,發現了這樣一個現象,就是數字產業的發展跟數字政務有明顯的相關性。如果一個地方的數字政務做得很好,那么它的營商環境就應該是有保障的,在這個地方發展數字經濟就有優勢! 李剛進一步指出,數字政務包括了公共服務一些剛性的需求,比如像社保、醫療、交警繳費,“我們認為會有一個對用戶培養的作用。政務服務項目的用戶留存率比我們看到其他互聯網應用的留存率要高,比如你這次去醫院治病的時候,用到了微信的社保服務,那么你下一次去醫院的時候,你可能還會進入同樣的入口,去做同樣的繳費,或者掛號這樣一個動作,當你熟悉了這樣一個比較復雜的功能后,數字政務用戶培養的目的也達到了! 除了數字政務為“互聯網+”建設“加分”外,廣東“互聯網+”指數能夠連續三年全國第一,與全省各地的共同努力是密不可分的。 騰訊研究院院長司曉在接受南方日報記者采訪時就指出,廣東省具有明顯的整體發展較快的特征!笆紫戎槿堑貐^是比較明顯的,不光是廣州、深圳帶頭,像東莞、佛山這些城市在廣東省的數據也是非常高的,這其實決定了廣東作為一個整體,不是只有帶頭城市強,在二線城市里表現也很搶眼,很多都進入了前十,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決定了廣東長時間領跑的重要因素。” 南方網全媒體記者 葉丹 記者手記 “互聯網+”要讓城市更有智慧 城市病了,霧霾、擁堵、發展失衡……眾所周知,城市在加速工業化的同時,也帶來了上述問題和困擾。然而,隨著新一代的物聯網、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信息科技的迅猛發展,智慧城市已經成為當今世界城市發展的新理念和實踐方向。 近年來,數字經濟已經成為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智慧城市也在“互聯網+”的助力下,落地成型并快速發展,讓城市更有智慧成為了“互聯網+”發展中的一個主要的衡量標準。 不可否認,“互聯網+”如今已經在改變著大家的生活,越來越多的線下行業通過“互聯網+”的方式提升了效率、改進了用戶體驗。比如,二維碼乘車和共享單車就是互聯網+交通的具體體現,而互聯網+醫療則大大改善了人們排隊掛號、繳費、就診等突出痛點。此外,互聯網+政務、互聯網+教育、互聯網+金融等等的領域,都讓每一個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感受到了更加智慧、便利的生活。 同濟大學教授周向紅就指出,“互聯網+”改變了傳統公共管理供需不匹配的缺陷,實現了以公眾需求為中心的服務模式。而新型智慧城市建設要以人為核心,因為“技術總有一天老去,唯有客戶會存在”。而清華大學數據科學研究院執行副院長韓亦舜則認為,智慧城市一定要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大處是要引領一些思考方法,比如數據安全、數據隱私、數據匯聚、數據打通等;小處是樓宇的智慧、社區的智慧等等,讓人們生活更便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