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寫春聯慶新年 ●溫水義 宋人王安石在《元日》一詩中寫道:“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桃符,據清代《燕京時歲記》中載:“春聯者,即桃符也!痹谒未,桃符開始由桃木板改為紙張,叫“春貼紙”?梢,過年貼聯的習俗,由來已久。 是的,一年之計在于春。春節為百節之首,新歲伊始,萬象更新,家家戶戶貼上紅通通的春聯,不僅增添了新春的喜慶氣氛,還表達了人們辭舊迎新、接祥納福的美好愿望。這樣,過新年貼春聯的傳統,歷經千年,而至今仍流傳不衰。 在我的觀念里,春聯需為毛筆手寫方有傳統韻味。手寫春聯,墨香氤氳,有文化氣息,有個性意味,年味濃厚。打記事起,家中春聯均是父親手寫。每到除夕,父親從市集買回紅紙,裁剪成聯,搬來書桌,鋪紙蘸墨,懸腕提筆,非常嚴謹地書寫春聯。而我常常是站在旁邊看著父親寫聯,在父親需要幫助的時候打打下手。村里很少讀書人,能提筆寫字的不多,更別提手寫春聯了。除夕當天,村里有許多人拿著紅紙到家中來求字,父親是來者不拒,有求必應。于是,父親在村里,人緣很好,村里人也敬著他。其實,父親也沒讀多少書,他寫春聯完全是自學成才,字體沒有哪門哪派之說。他寫春聯的內容,是從各地摘抄而來。他有兩本手抄的聯集,其中很大一部分內容就是春聯,而我印象中他寫得最多的春聯便是:春夏秋冬行好運,東南西北遇貴人。如今看來,這春聯里隱含著他作為農民最為樸實的新年愿望。不奢求大富大貴、多財多福,只企盼來年諸事順利、出入平安。 自我讀初中起,父親就督促我練毛筆字,從楷體到隸書。過年時,父親便把寫春聯的任務交給了我,范圍也從家中的春聯到宗族的祠堂聯。不過,我寫得最多的還是宗祠門口的族聯。那時,大門口張貼的春聯,已經可以到市集上購買印刷品了。圖案精美、顏色鮮艷的印制春聯,很受鄉下農民的歡迎,拿著紅紙央人寫春聯的就越來越少了。然而,族聯是無法從市集上購買到的。于是,我年年寫春聯,年年被張貼在宗祠大門口的石柱上。 然而,我工作的地方碣石,卻有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廣東省民俗藝術之鄉之稱,喜愛水墨書畫是這里的優良傳統。每當春節來臨,大街小巷多處有春聯寫手開臺設桌,手寫春聯,均價出售。我十多年前被分配到這里時,就深深地震撼于這里手寫春聯的文化傳統,每家每戶的春聯就是一幅幅展覽的藝術品。據說小小鄉鎮,出了多名國家級別的書法家,而今仍在這里開館授徒。我單位里也有幾位當地的書法好手,寒假期間,他們購進大批紅紙,搬到辦公室,裁紙成聯,臨桌揮毫,從大門口貼的春聯,到大小不一的斗方等等,數目眾多,內容講究。每每見同事緩緩呵氣蘸墨,輕車熟路,筆下生花,心中常常羨慕不已。 又是一年春節至,妻子詢問我說:“家中的春聯,是打算手寫,還是購買印制品?”我無奈地苦笑著回答:“還是買吧,一年到頭沒有寫字,今年實在沒勇氣再拿筆寫春聯了。”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俗事牽絆,諸多借口,毛筆字終究被耽擱了。手寫春聯,于我也算是暫告一個段落了。 但是,印制春聯是時代的產物,也算是另一種紅紅火火的年味吧。其實,無論是哪種形式的春聯,家家戶戶祈盼幸福安康的美好愿望自古至今都是一樣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