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廣東十大美麗鄉村”之一,汕尾 新山村 位于廣東省海豐縣附城鎮鹿境鄉境內,背靠鹿境山,前臨麗江河,后繞黃江河,民間俗語有謂:“ 兩水夾一龍,不出富貴出英雄 ”,風光優美、景色宜人,是海豐八景之一“麗江月色”所在地。清朝道光十六年,海豐知縣徐旭旦便將這一美景攬入詩懷,“玉蟾此夜映波間,萬里無塵水自閑。樓外不知人耐坐,一聲秋笛過晚山”。 革命精神也在這片紅色熱土上代代相傳,歷久彌新。農民運動先驅彭湃曾在這里宣傳發動農民運動,廣大村民踴躍投身革命,涌現了“一門七英烈”、“父子三烈士”等廣為傳頌的感人事跡。 ![]() ![]() ![]() “紅”在新山 新山村自古崇文尚武,人才輩出。1922年,農民運動先驅彭湃和妻子蔡素屏(即新北村人)回鹿境鄉開展農運宣傳工作,并在這里開設武館。在曾為彭湃貼身護衛、后任廣東省農會執行委員等職的萬維新帶頭發動下,新山村于1925年成立農會。村里的呂培其、呂煥標、呂祖貽、呂銘珍等先進分子積極響應參與,會員迅速發展至近500人。從此,新山村掀起了一波又一波、轟轟烈烈的革命熱潮,在大革命時期、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新山村都做出了很大的犧牲,許多英雄為革命獻出生命和鮮血,英雄的歷史使新山村成為了名符其實的紅色村莊。 新山革命紀念館中展覽的人物蠟像 ▲ 近幾年來,隨著豐富的紅色資源逐步被挖掘發現,新山村那段刻骨銘心的紅色歷史逐漸為人們所知,英雄的事跡口口傳頌聲名遠揚,村里建起了新山革命紀念館、紅色故事雕塑、火炬廣場,復建了農會館,修繕了烈士舊居,來這里參觀學習、瞻仰英雄事跡的省內外游人絡繹不絕、摩肩接踵,新山村日益煥發出新的時代光芒。 “美”在新山 “游”在新山 新山村內新設汕尾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展示了很多具有海陸豐特色的汕尾“ 非遺 ”項目,旨在通過有限的展示空間,借助有形“非遺”展示,留住珍貴“非遺”記憶,促進“非遺”活態傳承,感受汕尾歷史文化底蘊,推動文化旅游產業融合,助推鄉村振興戰略。 在紅色文化旅游的帶動下,一些村民在村里辦起了獨具風味的農家樂,農家樂在食材上用農戶自種自養的新鮮食材,如本地的走地雞皮脆肉實,還有當地引進的中關村水培蔬菜,以及其他海豐當地的美食都備受游客們的青睞。 飲水不忘挖井人, 遮陰不忘種樹人。 美麗新山, 在厚重的紅色革命歷史文化背景下, 煥發新的生機和活力。 想多了解海陸豐那段紅色記憶的朋友們, 可以約上三兩知己, 來新山村, 細細感受屬于汕尾的“非遺”文化、紅色精神 |